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白氏长庆集

白氏长庆集

七十一卷。唐白居易(772-846)撰。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郑州新郑县(今河南新郑),贞元进士,诗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和左赞善大夫。后因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一生,经历了唐朝自代宗至宣宗九个朝代,政治上是失意之士。在文学上,他继杜甫之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他的好友著名诗人元稹、李绅等人有意识地倡导“新乐府运动”。一生创作甚丰,其有诗二千八百多首,文八百多篇,著有《六帜》、《白氏长庆集》。白居易的文艺思想,即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就是主张文学要反映时代问题,为“裨补时阙”,纠正社会现实弊端服务;所谓“为事”,就是“不空为文”,主张文学要反映与国家和人民有关的重大事件。曾将其诗歌创作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大类,价值最高、他自己也最重视的是第一类讽谕诗。讽谕诗共一百七十余首,其中《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更是在他的“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意图下,有计划地写作出来的,真是“篇篇无空文,字字必尽规”,对当时的诸多政治弊端和严重社会问题,做了直言不讳的揭露和勇敢的鞭挞。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在白居易之前,这种风格的诗有过,但明确地有意识地在诗歌创作上追求这种风格,在诗篇中实践这种主张,从而取得成就,白居易却是第一人。《白氏长庆集》又名《白氏文集》、《白香山集》,为唐代诗文别集。元稹在其《白氏长庆集序》中说:“长庆四年(824),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召还,予时刺会稽,因得尽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明年秋当改元长庆,讫于是,因号曰《白氏长庆集》。”在会昌五年(845)白居易又亲自编辑,并在后记中说:“白氏前著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证明原集是七十五卷。《新唐书·艺术志》也作七十五卷。但《崇文总目》却作七十卷。《郡斋读书志》作七十一卷;《直斋书录解题》作七十一卷,并记:“今本七十一卷,苏本、蜀本编次不同。蜀本又有外集一卷,往往皆非乐天自记之旧矣”。今存宋版白集很难看到,只有原铁琴铜剑楼藏南宋绍兴初年刻本《白氏文集》。明代白集刊本甚多,最早的是正德八年(1513)华坚兰雪堂铜活字本。其后正德十四年(1519)郭勋刻本,人称最为善本。另外有嘉靖十七年(1538)钱应龙刻本,万历三十四年(1606)马元调刊本。日本公元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那波道园活字本。今人有顾学颉的点校本《白居易集》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朱金城有《白居易集笺校》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 词苑丛谈

    十二卷。清徐釚1636-1708)撰。徐釚,字电发,号虹亭、拙存,晚号枫江渔父,吴江(今属江苏)人。徐釚为“慎交社”成员,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后乞归故里,著书为事。有《菊

  • 威县志

    八卷。明张蒙正修,姜允清纂。张蒙正,山东济南人,举人,曾任威县知县。姜允清,威县人,曾任即墨县知县。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县固安人田可井奉檄重修县志,聘本县人姜允清主纂。万历四十四年(1616)张

  • 和鸣集

    一卷。《湘灵集》一卷。清冯娴撰。冯娴,生平不详,字又令,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同安县令冯仲虞之女,诸生钱廷枚之妻。清代画家、诗人。自幼聪敏过人,“读书过目成诵,下笔如夙构,”尤工绘画。《和鸣集》前有沈

  • 归朴龛丛稿

    十二卷。清彭蕴章(1792-1862)撰。彭蕴章,字咏义,一字琮达,江苏长洲(今苏州)人。道光十五年进士。历任工部侍郎等职。咸丰元年(1851),任军机大臣上行走。四年,升工部尚书。曾协同军机大臣祁隽

  • 经学质疑

    四十卷。清狄子奇撰。子奇字叔颖,江苏溧阳(今江苏溧阳)人。是书分《论语质疑》二十卷,《中庸质疑》四卷,《大学质疑》二卷,《孟子质疑》十四卷。卷首有陈銮、朱洊二序,有总例。其书对《朱子集注章句》无可疑者

  • 伤寒悬解

    十五卷。清黄元御(详见《周易悬象》)撰。黄氏在学术上推崇岐伯、黄帝、秦越人和张仲景,称他们为“四圣”,主张“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对《伤寒论》颇有研究,受方有执、喻昌影响,认为王叔和

  • 说文解字音韵表

    十七卷。清江沅撰。参见《说文释例》。是编为研究《说文》声读的著作。清代首倡研究声读者为戴震,其《答段若膺论韵书》云:“谐声字半主义半主声,《说文》九千余字,以义相统;今作《谐声表》,若尽取而列之,使以

  • 刘郁西使记校注

    一卷。近代王国维撰。刘郁山西浑源人,仕履不详。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命旭烈征西域,六年拓境万里。宪宗九年(1259年)常德驰驿西觐,命刘郁撰成《西使记》书后有“浑源刘郁记”字样。王氏此校自明刻《

  • 穀梁废疾申何

    二卷。清刘逢禄(详见《尚书今古文集解》)撰。东汉今文经学家何休曾作《穀梁废疾》,非难《春秋穀梁传》。古文经学家郑玄作《起废疾》驳斥何休。刘逢禄认为《春秋》的微言大义传于公羊家,穀梁氏不传建五始、通三统

  • 程氏春秋初刻三种

    九卷,附录一卷。清程廷祚(1691-1767)撰。程廷祚字启生,初名石开,号绵庄,又号青溪居士。江宁(今南京市)人。诸生。青年时代开始致力于研究儒家经典,对天文、地理、兵法、农桑及礼乐之事,造诣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