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济生方

济生方

八卷。宋严用和(约1199-1267)撰。严用和,字子礼,南康(今属江西省九江市)人,十二岁从当时名医刘开学医,十七岁独立行医。作者经三十余年实践,博采前人良方及民间验方,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于宝祐癸丑(1253)撰成《济生方》十卷,又于咸淳丁卯(1267)撰成《济生续方》八卷。《济生方》又名《严氏济生方》,原书久佚,《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辑出,已不及原书之数。原书作者有序称:“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今本仅存论五十六篇,方二百四十余首,分为八卷。卷一首论制方,次论补益,然后载虚损、五劳六极之证;卷二载咳嗽、喘、吐衄、翻胃、呕吐、噎膈、哕、腰痛、肋痛诸证;卷三载风、寒、暑、霍乱、湿、痹、疝、阴、疸、蛊、脚气诸证;卷四载水肿、积聚、癖、痰饮、健忘、消渴、遗浊、泄泻、下痢、小便、大便诸证;卷五载目、耳、鼻、口、齿诸证;卷六载血气、带下、血瘕、崩漏、搐搦诸证;卷七载求子、妊娠、产后、产后中风、产后血崩诸证;卷八载丁疮、肺痈、痔、瘘、疥、癣、瘿瘤、瘰疠、金疮诸证。可见此书门类分明,条理清楚,受《和剂局方》及《三因方》影响明显。书中每证皆立论于前,列方于后,议论精详,处方严谨。重视脏腑辨证,详究脉因证治,善于调气,兼补脾肾,集方简要,注意制方法度,讲究药物炮制,这是此书最主要特点。作者提出“补脾不如补肾”的主张,为明代命门学说之导引。他在论“遗浊”中说:“心受病者令人遗精白浊,肾受病者亦令人遗精白浊,此皆心肾不交,关键不牢之故也。”这是“心肾不交”说之先声。作者还在其他一些理论问题上有自己的创见,如指出消渴证注意有三:一饮酒,二房事,三盐食及面等,颇值重视。作者还提出,治病应重视脉、因、证、治。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理,乃知受病之因;得病之因,乃识其证;既识其证,则可详其所治。此书所载之方用药平和,多切实用,深得后世医家推重。有《四库全书》本,清乾隆间吴县袁廷梼贞节堂抄本,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1956-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上、下册影印本,198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重订铅印本。

猜你喜欢

  • 名理探

    五卷。葡萄牙傅汎际(?-1653)译义,清李之藻达辞而成。汎际字体斋,耶稣教士。泰昌元年(1620年)来澳门,曾在嘉定、杭州、西安等地传教。在杭州时与李之藻译有《名理探》十卷、《寰有铨》六卷。据之藻《

  • 云峰胡先生文集

    十卷。元胡炳文(1250-1333)撰。炳文字仲虎,号云峰。婺源(今属浙江)人。曾为信州道一书院山长,再调兰溪州学正,不赴。其学以朱子为宗。此集原本二十卷,后毁于兵乱。明成化中,其七世孙用光、八世孙浚

  • 孟子郑氏注

    一卷。汉郑玄(详见《论语郑氏注》撰。马国翰编辑。按《汉书·郑玄本传》,不载郑玄的《孟子注》,而《隋书·经籍志》载《孟子》七卷,郑玄注。《唐书·艺文志》同。其书久佚,其他传记也绝无征引,无从考证。马国翰

  • 十三经证异

    七十九卷。清万希槐撰。希槐字蔚庭,湖北黄冈人。赵尚辅刻湖北丛书时搜访此书未得,民国十二年(1923)始排印于武昌,卷首曾国藩序作于同治九年(1868)。其书先标经文某句,提纲顶格大书。次以各经注疏、史

  • 辨释名

    一卷。三国吴韦昭撰。韦昭(204-273)字弘嗣。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韦曜。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县)人。初以丞相除西安令,归为尚书郎,迁太子中庶子。孙皓即位,封高陵亭侯,累迁中书仆射,领左国史。后因触

  • 诗经字考

    二卷。清代吴东发(1747-1803)撰。吴东发字侃叔,号耕庐,又号芸父,海盐(今浙江省海盐县)人,诸生。东发潜心经术,深于《尚书》,亦工书画,尤好金石文字。尝从钱大昕游,书室名“遵道堂”。诗文奇古,

  • 国宪家猷

    五十六卷。明王可大(生卒年不详)撰。王可大字元简,南京锦衣卫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台州府知府。本书分十四部,即宪典、象纬、机祥、舆图、事理、文史、医药、滑稽、方技、诡异、权术、雅适、遗事、大统。杂

  • 丁野鹤先生诗词稿

    八种,二十卷。明末清初丁耀亢(1599-1669)撰。丁耀亢字西生,号野鹤、紫阳道人、木鸡道人,山东诸城人,明末诸生,入清后,曾任容城教谕。其著作多为诗词及传奇剧本,另有小说《续金瓶梅》,内容荒诞秽亵

  • 春秋以俟录

    一卷。明瞿九思撰。九思字睿夫,号慕川,黄梅(今湖北黄梅)人。万历元年(1573)举人。为知县张维翰诬,谪戍塞下。张居正援救,获释。后荐授翰林待诏,力辞不受。卒年七十一。该书多为牵强附会之谈,如以《春秋

  • 昨非庵日纂

    见《昨非斋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