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洪武正韵

洪武正韵

十六卷。是明初乐韶凤等人奉明太祖敕命编撰的一部官韵书。编撰者除乐韶凤外,还有宋濂、王撰、李淑允、朱右等十人。乐韶凤,字舜仪,一字鸣瑞,号廷瑞,全椒(今安徽全椒县)人。洪武三年(1370年)授起居注,六年(1373年)拜兵部尚书,改侍讲学士,以国子祭酒于十三年(1380年)致仕归。博学能文章。《洪武正韵》成于洪武八年(1375年),后《中原音韵》五十年。宋濂序斥沈约所编韵书为“吴音”,强调《洪武正韵》要“一以中原雅音为定”,这种提法与周氏《中原音韵》是一致的。明人沈宠绥《度曲须知》下卷说:“诸臣承诏共辑《洪武正韵》,一以中原雅音为准焉。夫雅音者,说者谓即《中原音韵》是也。”沈氏认为中原雅音即《中原音韵》。但《洪武正韵》不仅保留入声韵,平声不分阴阳,而且保留全浊声母,与《中原音韵》有很大区别。这种现象怎样解释呢?赵荫棠认为编撰本书和参与审订的人多数是南方人,所以此书受南方方言影响。王力认为原因有二:“第一,编此书的人为了奉诏,所以对于古说不敢完全推翻,例如中国历代相传是有平上去入四声的,他们不敢毅然减去入声;第二,编者以南人居多,甚至大部分是吴人,如果不是精通音韵而且熟习中原音的,就难免为自己的方音所影响,例如江南原有入声、浊纽、又寒删有别,就容易误认中原音也是如此了。《洪武正韵》之编著,为的是反对沈约的吴音,而书中却包含着许多吴音的成分,这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此书既然是许多方音杂糅而成的,在语音史上就比不上《中原音韵》有价值。不过,如果我们在这里头能发见多少当时各地方音的痕迹,也不是完全没有用处的”(《汉语音韵学》)。《洪武正韵》分为七十六韵,平、上、去三声各为二十二韵,入声十韵。平声为:东、支、齐、鱼、模、皆、灰、真、寒、删、先、萧、爻、歌、麻、遮、阳、庚、尤、侵、覃、监。上声为:董、纸、荠、语、姥、解、贿、轸、旱、产、铣、筿、巧、哿、马、者、养、梗、有、寝、感、琰。去声为:送、置、霁、御、暮、泰、队、震、翰、谏、霰、啸、效、箇、禡、蔗、样、敬、宥、沁、勘、艳。入声为:屋、质、曷、辖、屑、药、陌、缉、合、叶。这七十六韵,如不计平上去之别,则舒声有二十二韵类,入声十韵。舒声二十二个韵类较《中原音韵》多出三类。这主要是它将周书的“鱼模”分为“鱼”与“模”两类,“鱼”韵收“书、除、猪”等字,其时读〔iu〕,而“模”读〔u〕。它又将周书的“萧豪”分为“萧”、“爻”两类,“爻”类收原豪肴韵字,“萧”类收原来的萧韵字,两者的区别是〔au〕〔iau〕与〔iεu〕。它还将周书的“齐微”韵分为“齐”“灰”两类,两类的区别是〔ei〕与〔uei〕。《洪武正韵》把《中原音韵》的“鱼模”、“萧豪”、“齐微”各分为二,不过是分得较细而已,就音系而言,两书并无区别。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说:“其分韵几乎全是神袭《中原》,这是周氏大革命后的现象,它以‘中原雅音为定’者,或许就在于此。”与《中原音韵》不同的,是它保留入声十部。人们多认为是遵从南方之音,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即说:“至《正韵》则不然,它所根据的蓝本是毛晃父子的《礼部韵略》,产生地又近江浙,参与编者又多是南方人,所以把入声独立而不派入三声之内。”李新魁《汉语音韵学》则认为“《洪武正韵》的保留入声韵,不一定是复古的表现,也不一定是反映南方方音。我们知道,它是反对‘拘于方言’而主张‘一以中原雅音为定’的,它的语音系统,应该说与‘中原雅音’——明代的读书音没有什么不同。有人说它是‘南北混合的典型’,这话未必恰当。”《洪武正韵》的另一特点是平声不分阴阳,并保存全浊音声母。刘文锦《洪武正韵声类考》系联切上字,得其声类三十一。与“三十六字母”比较,《正韵》少了五母,这就是“非”与“敷”,“知”与“照”,“彻”与“穿”,“澄”与“床”,“泥”与“娘”分别相混。《洪武正韵》的这一特点明显地反映了它的保守性,是它对传统韵书的沿袭,也是由于编撰者方音产生影响,使其参杂南方方言的一些特点。《洪武正韵》的这一特点,为南曲作者所欢迎,故有“南宗《洪武》”的说法;但使用共同语的“学士大夫”对这部书并不欢迎,往往“束置高阁,不复省视”,虽以天子之尊,悬是书为令甲,而终不能行于天下。“其注释一以毛晃《增韵》为稿本,而稍以他书损益之。”(《四库提要》)是书刊于明初,另有明隆庆元年(1567年)衡府厚德堂刊本、明万历三年(1575年)、万历十一年(1583年)刊本。

猜你喜欢

  • 词林典故

    八卷。清乾隆时官修。乾隆九年(1744),重修翰林院落成,高宗案临赐宴赋诗,因命掌院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纂辑本书。十二年成书。专记翰林院建制、设官、职掌,以及有关制度。全书共分八门,依次为:“临幸盛典

  • 东水质疑

    六卷。明胡衮(生卒年不详)撰。胡衮,字补之,自号味菜山人,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明嘉靖中官台州教授。东水,是其所居之名,因取之以为其书名。此书共六卷,前四卷皆为史论,上起于周,下迄于宋;后二卷则为

  • 稽古轩经解存稿

    八卷。清赵逵仪撰。逵仪字衢斋,安徽泾县人。嘉庆癸酉举人。首有黄中模序。卷一是《易经》,卷二是《书经》,卷三、四是《诗经》,卷五、六是《春秋三传》,卷七为《三礼》及《大戴礼》,卷八为《四书》、《尔雅》、

  • 二冯评点才调集

    十卷。清冯舒(1593-1649)、冯班(1604-1671)评点,由其侄冯武合刊。冯舒字己苍,号默庵,江苏常熟人。明末诸生,清初为人构陷,死于狱中。后人辑有《默庵遗稿》。冯班字定远,号钝吟,冯舒胞弟

  • 归愚词

    一卷。宋葛立芳(?-1164)撰。葛立芳字常之,丹阳(今属江苏)人,徙吴兴(今浙江湖州)。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宋人之中,父子以填词名家者为晏殊、晏几道,其后即葛立方与其父葛胜

  • 懿言日录

    一卷、《二录》一卷、《续录》一卷、《别录》一卷,附礼闱分校一卷、七规一卷。清王哲生(生卒年不详)撰。哲生字素岩,昆山(今属江苏省)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此书按年编辑成帙,日录

  • 玉恩堂集

    九卷。《附录》一卷。明林景肠(约1582年前后在世)撰。林景旸,字绍熙,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卒不详。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卿。著有《玉恩堂集》。是集为其子有麟所编。凡九卷,其中

  • 酃县志

    二十卷,首一卷。树馨、唐荣邦修,周作翰等纂。郭树馨,山西宁乡人,曾任酃县知县。周作翰,邑人,曾任武冈州学正。《酃县志》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此志搜采颇富,叙述亦简明扼要。各门小叙,文词雅洁,不失

  • 秋水集

    十六卷。清冯如京(约1665前后在世)撰。冯如京,字紫乙,一字秋水,代州(山西代县)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中拔贡。授永平知府。累迁广东左布政使。著有《秋水集》。是集为冯如京诗文集。凡十六卷,诗八卷,文

  • 东庵集

    四卷。元滕安上(1242-1295)撰。安上字仲礼。定州(今属宁夏)人。除中山府教授,历禹城主簿,国子博士,转太常丞,拜监察御史。姚燧为其作墓碣铭,称所著有《东庵类稿》十五卷。《经籍志》称安上《东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