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李虚中命书

李虚中命书

三卷。旧本题鬼谷子撰。唐李虚中(762-813)注。李虚中,字常容,魏侍中李冲八世孙。进士及第,元和中官至殿中侍御史。翰愈曾为作墓志铭,见于《昌黎文集》,墓志铭说:“最深五行书,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后世星命之学者,皆以李虚中为祖。韩愈虽称其汪洋奥美,万端千绪,但未言所著之书。《唐书·艺文志》也不载此书之名。至宋志始有《李虚中命书格局》二卷,郑樵《艺文略》则作《李虚中命术》一卷、《命书补遗》一卷。晁公武《读书志》又作《李虚中命书》三卷。《焦氏经籍志》于《命书》三卷外,又有《命书补遗》一卷。以上各种名目卷数皆参差不合,世间传本久绝,无以考证其异同。唯《永乐大典》所收尚多完具,卷帙前后亦颇有次第。《四库全书》著录时即依《永乐大典》本,按晁公武所列目厘为三卷。书前有李虚中自序一篇,称司马季主于壶山之阳遇鬼谷子,出逸文九篇,论幽微之理,虚中为掇拾诸家注释成集云云。近人余嘉锡认为并非李虚中注鬼谷子书,而是李虚中自著。他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指出其理由:诸书著录时皆名《李虚中命书》而不名《鬼谷子命书》,晁公武《读书志》则明言“李虚中撰”,而不是鬼谷子撰。至于书前《自序》,乃是后来术士所伪托,因为所谓“逸文九篇”,书中根本没有九篇。关于此书的卷数,余嘉锡认为:三卷中李虚中原书只二卷,另一卷是后人所作的《命书补遗》。此三卷本的卷上,首论六十甲子,凡六十一条,注以为是鬼谷子之说,然其文词鄙俚,与中、下二卷迥异。实际上,这一卷就是后人的《命书补遗》,而不知何以为“卷上”,本末倒置。《永乐大典》收之亦误。对于书中所论命术,后世皆以为李虚中只用生年、月、日而未及“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持此观点,以为书中前半未论时,与韩愈所作墓志相合,而后半多称四柱,其说始于宋时,与前文相谬。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后面四柱本属李虚中之文,李虚中命术也本有“时”的因素,认为韩愈所谓的“日辰”即是指时。同时还有两个有力的证据,一是朱松《韦斋集》卷十《送日者苏君序》说:“推步人生时之所值,占其贵贱寿夭,自周以来有之矣,至唐殿中侍御史李虚中,始以造诣精奥之思尽发其秘。”二是洪适《盘洲集》卷三十五《送王秀才序》说:“唐李虚中始以人之初生岁、月、日、时,推其十母十二子相生相克,以逆知人之耆折、贵贱、休咎。”可见余嘉锡所言有理。有《墨海金壶》本、守山阁刊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猜你喜欢

  • 楚汉帝月表

    一卷。清吴非(详见《三唐传国编年》)撰。非以《史记》立月表曰秦楚之际,创帝纪为项羽本记,而未纪义帝,于史义不合,故更立月表。大写怀王义帝于纪年之首,羽杀义帝汉承之,统以称元,正名曰楚汉帝,帝系指义帝与

  • 四书虚字讲义

    一卷。清丁守存撰。守存字心斋,山东日照(今同)人。官至广西布政使。是书首有何国琛序,大旨取四书中七十五个虚字,先引《尔雅》、《说文》、《玉篇》、《广韵》诸书,释其音义,继就行文之委曲变化,推阐其所用,

  • 味根轩韵学

    见“古今中外音韵通例”。

  • 集注毛诗

    一卷。梁崔灵恩撰。清马国翰辑。崔灵恩,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约生活于510年前后。少笃学,尤精于“三礼”、“三传”。先仕北魏为太常博士,梁天监十三年(514)南归。武帝因推崇其儒术,拜为员外散

  • 南明野史

    即《王藩实录》。

  • 楚辞协韵

    十卷。附《读骚大旨》一卷。明屠本畯(详见《楚辞草木疏补》)撰。本书卷首有沈九畴序,黄姬小序。屠氏《读骚大旨》目录:卷一《离骚》,卷二《九歌》,卷三《天问》,卷四《九章》,卷五《远游》,卷六《卜居》,卷

  • 邹阳书

    一卷。汉邹阳(生卒年不详)撰。邹阳,齐(今属山东)人。初与吴严忌、枚乘等俱侍吴,吴王因立太子一事怨恨朝廷,阴谋反叛。阳上书极谏,吴王不纳。阳恐祸己,与枚乘、吴严忌至梁,跟随梁孝王。后羊胜等人嫉妒邹阳才

  • 历代名贤确论

    一百卷,作者不详,但在此书前面,有明人吴宽写的序言,在序言中,他称书中对名贤的论述,都出自唐宋人之手,而且散见于这些人的文集中,由于这些评述过于零散,不便于查阅,所以他对其整理编纂,辑成此编,以便观览

  • 来斋金石考

    三卷清林侗撰。林侗(1627-1714),字同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喜好搜集金石,曾游长安,于淳化山中得汉甘泉宫瓦;又携带拓工,在唐昭陵等陪葬地,拓得唐李靓等人的碑刻十六块。本书所著录,都系其所自

  • 百论疏

    十六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百论》作者是印度僧人提婆菩萨所著,共二十品,每品各有百偈,故称《百论》。天亲菩萨释有《百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出前十品,共五十偈,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