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易汉学考

易汉学考

二卷。清吴翊寅撰。吴翊寅,阳湖人。生平深于易学。著作除本书外,还有《易彖传大义述》二卷、《易爻例》一卷、《易汉学师承表》一卷。清代惠栋曾撰《易汉学》八卷,考辨孟喜、虞翻、京房、郑玄、荀爽五家易说,为时人宗仰,此书即仿《易汉学》体例,将西汉易学分为四派:即周、服等代表的训故举大义派;孟、京代表的阴阳灾变派;施、孟、梁、丘、京代表的章句师说派;费、高为代表的彖象释经派,并叙述了各派在东汉时期的变化和发展。其次又考孟氏、京氏、郑氏、荀氏、虞氏五家易学,对惠栋之说进行匡正。后附《易纬考》一卷,计二篇。辨别两汉易学流别、义训得失者一卷,计七篇,即“重卦考”“三易考”、“名义考”、“消息考”、“之变考”、“元享利贞考”、“七八九六考”。有广雅书局本。

猜你喜欢

  • 水经要览

    一卷。清黄锡龄著。黄锡龄,南城人。《水经要览》小方壶斋本。共一卷。此书叙列河流,依次为汾河、渭河、泾水、洛水、济水、汶水、沁河、汴河、辽水、鸭绿混同二江、大小凌河、胶水、溪水、丹水、淄水、漆河、卫河、

  • 古文尚书辨

    八卷。清谢庭兰撰。谢庭兰字湘谷,江苏丹徒人。有清一代攻击东晋伪《古文尚书》者固然不少,为其辩护者也很多,但辩护者也大都以卫道士自居,而谢庭兰则在为《古文尚书》辩护时得罪时君,故获罪。他在“自序”说:“

  • 三事溯真

    一卷。明李豫亨(详见《推篷寤语》条)撰。李豫亨于卷首言:“有生所必资者有三事:寒欲衣,饥欲食,蔽风雨欲居,此通古今无贵贱一也。上古崇质任朴,民生易足,及其后古意寝亡。情动于欲,而泰侈生焉。于是始舍其本

  • 易研

    八卷。清胡翘元撰。翘元字澹园,江西南昌人。胡氏易学兼涉汉儒宋儒,而不囿于一家。此书卷首列蔡文恭给胡氏的手书,称:“即之卦以观变,颇用易象正,而兼古义之伏卦互卦约象诸例”。蔡氏以胡氏之易学与黄漳浦、何元

  • 韩诗

    ① 不分卷。原未注明撰著者姓名,实为清宋绵初所撰三卷本《瓞园经说》的第二卷。高邮王士濂将其刊入《鹤寿堂丛书》时,不知何故将此卷独列出来,又用该书第一篇篇名来称其全书,造成后人读解困难。宋绵初,事迹见前

  • 日本源流考

    二十二卷。王先谦撰。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洒,江苏学政等。中日甲午战争后,主张振业工业,办公司,反对戊戌变法。武昌起义后,闭门著书

  • 文照堂四书字音辨

    一卷。清于光华(详见《四书句读辨》)录。是书认为四书白文朱子未注音声,坊本每为妄增。如在邦必闻的“闻”字,庶民去的“去”字,使养其老的“养”字,皆为增音去声之类,多有舛讹,因而作是书正之。辨字释音,均

  • 明季北略

    二十四卷。南略,十八卷。清计六奇(1622-1687?)撰。六奇字用宾,号天节子,别号九峰先生,江苏无锡人。多年以私塾馆教为生,蜚声乡里,平生致力于晚明史资料搜访与著述。尚著有《南京纪略》、《粤滇纪闻

  • 牧庵集

    三十六卷。元姚燧(1238-1313)撰。燧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今属河南)人。姚枢从子。始为秦王府文学。历官至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元贞元年(1295)主修《世祖实录》。燧就学于许衡而文章过衡甚

  • 朔方备乘

    八十卷。清何秋涛撰。何秋涛(1824-1862)字愿船,福建光泽人。道光年间考取进士,授刑部主事,曾主讲于保企莲池书院。何秋涛关切时政,尤重边疆史地研究,曾撰写《北徽汇编》记述上自汉晋下迄道光时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