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尚书大传

尚书大传

① 三卷《补遗》一卷。汉伏胜撰,郑玄注,清孙之騄辑。伏生字子贱,济南(今属山东省)人,生卒年不详。伏生秦时曾任博士,秦始皇焚书时,伏生将《尚书》一部藏于屋壁之中。汉朝建立后,伏生求遗书,仅得二十九篇。汉文帝时,伏生年已九十余,文帝派太常使掌故晁错前往山东从伏生习《尚书》,即《今文尚书》,立于学官。孙之騄,未详生卒年,字晴川,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学者。雍正年间官庆元教谕。孙氏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有《晴川八识》、《别本尚书大传》等多种著作传世。汉伏胜《尚书大传》、《隋志》称有三卷,至唐而佚。清人辑本,以孙氏为最早,其后卢文弨等人亦有辑本,虽渐趋完备,然皆在孙氏辑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孙氏所辑,因未见旧本,故仅从群书之中抄录荟萃而成,且根据《隋志》,亦分为三卷。其中虽偶有误失,但它是《尚书大传》最早的辑刊本,其价值和影响在有清一代也是很大的。有孙晴川八种本存世。② 四卷《补遗》一卷,《考异》一卷,《续补遗》一卷。汉郑玄注,清卢文弨(1717-1795年)校补。卢文弨字召弓,一作绍弓,号抱经,杭州(今属浙江省)人,清代著名学者。卢氏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曾任湖南学政。卢氏潜心汉学,好校书,校刊《抱经堂丛书》十五种,以精审著名。又有《群书拾补》及自著著作多种。本书卷首有卢文弨“自序”,言得孙之騄之本,并取之以与卢雅雨本相校,以卢本为详备,惟不免传写异同,便作《考异》若干条。卢文弨校补本《尚书大传》四卷,是以卢雅雨本为原本,而《考异》一卷及《续补遗》一卷,则皆卢文弨所增补。但卢氏《考异》以及《续补遗》中,舛错较多,有负“精审”之名。本书有清嘉庆庚申(1800年)爱日草堂刊本。③ 四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书首题济南伏生撰,北海郑氏注,前面还载有郑氏序。本书《大传》四卷,《补遗》一卷,与雅雨堂本相同,不过没有卢见曾的序。雅雨堂本“虞夏传”下面有“唐传”二字,本书则没有,其间两书也偶有个别文字不同的现象。不过雅雨堂本没有《续补遗》,本书则有,可能是取自抱经堂本,却又没有收入卢文弨之《考异》。本书错谬之处甚多,尤其是把“虞夏传”列于“唐传”以前的做法,显系后人臆改而成。《四库全书》著录的,就是用这种本子,而《提要》也没有指明其失误。清人陈寿祺曾作辨伪,对之进行了详细的辨伪工作。本书为嘉庆年间刊本,但未标明付梓年月,从其基本情况来看,应当是在雅雨堂刊本之后。④ 四卷,《补遗》一卷。汉郑玄注,清樊廷绪校。本书卷首有卢见曾序,又有樊廷绪的二序,书后有沈粲跋。樊序云,是书有扬州本、杭州孙氏本、德州卢氏本、吴兴董氏本。樊序称,董本采摭较富,而以己意诠次,结果其先后次序有错误。只有卢本遵照郑注,但它也不免节次混淆,字句有误。樊氏便取董本略为校正,以成本书。樊氏又说看到了仁和卢氏本,大概是以孙氏本校德州卢氏本者,其《续补遗》一卷就是取自于孙本,而董本没有收集到的。但是现在看樊本所下按语,有云“董本作某”,有称“原本伪某”等字样,并没有标明所依据的本子。本书有嘉庆五年(1800年)刊本存世。⑤ 三卷,序录一卷,辨伪一卷。汉郑玄注,清陈寿祺(1771-1834年)辑校,陈澧(1810一1882年)编定。陈寿祺字恭甫,号左海,福建闽县(今闽侯县)人,清代经学家,嘉庆年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初治宋、明理学,后专治汉学,以为两汉经师,莫先于伏生,莫备于许慎、郑玄,乃搜集汉儒旧说,辑为《尚书大传定本》,所撰《今文尚书经说考》、《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均为完稿,由其子陈乔枞续成。另著有《五经异义疏证》、《左海经辨》、《左海文集》等。陈澧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清代学者,文学家。道光年间举人,曾任河源县训导。治经不受汉、宋门户的限制,广涉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算术等学科,著有《东塾读书记》、《声律通考》等著作多种及大量诗、词、骈、散文。在本书书末陈澧的“附记”里,谈到陈恭甫(陈寿祺)辑校的《尚书大传》最为详核,但是陈寿祺本的“序”说是三卷,刻本则是五卷,每卷之内的刻板也大多不太连贯,案语的大小高下也不整齐划一,所以陈澧便重新编定合并为三卷,缮写整齐之后又重刻此书。《辨伪》一卷就是“序”中所说的“订误”。陈氏辑本共参校了仁和孙晴川本、德州卢雅雨本、曲阜孔丛伯(即孔广林)本等几种本子,只是没有参考吴兴董氏本。陈澧重加编定此书,未能增补入董本中之十余条,甚是可惜。本书有古经解汇函本。

四卷。《补遗》一卷。旧题汉伏胜(生卒年不详)撰。胜字子贱,古书多称之为伏生。西汉著名经学大师。秦时博士。始皇焚书,伏生将《尚书》藏于壁中,汉兴,取消禁书令,伏生搜寻所藏,失数十篇,余二十九篇。伏生以之讲学于齐鲁之间,门徒以隶书记录,世称伏生所传为今文《尚书》,事详《史记·儒林传》、《经典释文·叙录》。据《玉海》载《中兴馆阁书目》引郑玄《尚书大传》序称:“伏生为秦博士,至孝文时年且百岁,张生、欧阳生从其学而受之。音声犹有讹误,先后犹有舛差,重以篆隶之殊,不能无失。生终后,数子各论所闻,以己意弥缝其阙,别作章句,又特撰大义,因经属指,名之曰传。”是此书乃伏生门徒据其遗说编纂撰写而成,非伏生自撰。此书内容有说解《尚书》者,亦有与《尚书》内容无关者,体例类似《韩诗外传》、《春秋繁露》,与经文在离合之间。书中保存大量古训旧典,于《尚书》研究、古史研究、古汉语研究、古哲学研究等,均有一定价值。书中《洪范五行传》一篇首尾完备,汉代纬候之说,滥觞于此,影响后世极为深远。此书原本久佚,清初传本有扬州四卷本、杭州三卷本,二本各附《补遗》一卷,扬州本兼有郑玄注,库书系据扬州本缮录。最早注解此书者为东汉郑玄、清人卢文弨撰《考异》一卷、《续补遗》一卷,陈寿祺撰《存录》一卷、《辨讹》一卷,王闿运撰《尚书大传补注》七卷,于此书均有所考证、补苴。此书现存版本有清惠氏红豆斋抄本,雅雨堂刊本,《汉魏丛书》本,陈寿祺校注本、嘉庆五年(1800)爱日草庐刊本、道光十年(1830)广州刊本、崇文局本,光绪间刊三十三种丛书零本,民国十六年(1927)涵芬楼影印《四部丛刊》本等等。

猜你喜欢

  • 范围象教图

    见《圣学范围图》。

  • 昭鉴录

    十一卷。明洪武初奉敕撰。据《千顷堂书目云:“太祖尝命礼部尚书陶凯(生卒年不详)等采录汉、唐以下藩王善恶以为鉴戒。编辑未竟,复诏秦王傅文原吉、翰林编修王僎、国子博士李叔元、助教朱复,录事蒋子杰等续修之。

  • 皇朝经世文续编

    一百二十卷。清盛康辑,盛宣怀编。此编为《皇朝经世文编》主要续书之一,继《皇朝经世文编》专收道光以来文献史料,所选文章自道光元年(1821)起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为止。辑者搜集官方文牍、诸家专集二

  • 左传杜解集正

    八卷。清丁晏(详见《周易述传》)撰。丁晏认为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事,没有《左传》就不明,孔子《春秋》也靠《左传》才能推见其微言大义,可惜汉魏古注大多亡佚,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在太康平吴以后,心术不正

  • 周易指

    三十八卷。清端木国瑚(1773-1837)撰。端木国瑚字子彝,又字井伯,号鹤田,晚号太鹤山人。浙江青田人。早年因词章深受阮元所器重。中嘉庆三年(1798)举人,道光中受人推荐相吉地,叙劳授内阁中书。著

  • 五色石

    八卷。题“笔炼阁编述”,自序后署“笔炼阁主人题于白云深处”。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认为“笔炼阁主人”当是徐述夔的别署,因清代《禁书总目》徐述夔悖妄书籍目内有《五色石传奇》。徐述夔原名赓雅,字孝文,东台

  • 李义山诗注

    三卷。《附录》一卷。清朱鹤龄(1606-1683)注。生平见《愚庵小集》辞目。据《四库全书总目》载:“李商隐诗旧有刘克、张文亮二家注本,后俱不传。”明末释道源始又为李商隐诗作注,其书也散佚。本书为朱鹤

  • 昆新两县续修合志

    五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金吴澜、李福沂修,汪堃、朱成熙纂。昆山为县,始于梁代,自元代方升昆山为郡。清雍正三年(1725),分昆山之地置新阳县,于是有乾隆十六年(1751)张予介等修《昆山新阳合志》

  • 订补浯溪集

    二卷。明陈斗(生卒年不详)编。陈斗,字民仰,祁阳(今属湖南)人。官永宁县主簿。浯溪,水名,源出祁阳西南松山,东北流入湘江,水清石峻,唐代诗人元结爱其景致,居于溪畔,并起此名。他的《中兴颂》、《颜真卿书

  • 后山集

    二十四卷。宋陈师道(1053-1101)撰。陈师道,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官至秘书省正字。此集为门人彭城魏衍所编。《四库全书》本为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此本为明马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