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乘起信论义记

大乘起信论义记

一卷。隋代释昙延(515-588)撰。昙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今属山西省)人。少年出家受学僧妙,专习涅槃。受具足戒后,更习华严,十地等佛法诸部。著有《涅槃义疏》十五卷等疏,今已失传。隋开皇四年(584)被敕立为延法师。《大乘起信论义记》共两卷,中土久佚。《续藏经》中仅存上卷,卷末有日本僧人僧快道跋。故现记为一卷。该义记虽是为陈代真谛三藏所译《大乘起信论》而作,但由于昙延所习是佛陀流派,故其所记多与真谛原旨不合。如在释立义分中,真谛实立第九识为庵摩罗识。则众生心实为阿赖耶识,为法界之总体。而义记只将众生心作为一篇之纲骨,认为只是六七识心,并以第八识为本识。该义记承当时北宗之说。使佛陀之学在自慧光以传至法上,没有半言保存的情况下,有赖此义记得以见载,对了解北宗对《大乘起信论》的研习情况有一定史料价值。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有载。

猜你喜欢

  • 读老子札记

    ① 一卷。附王注勘误 一卷。清陶鸿庆(1859-1918)撰。陶鸿庆,字石,又字秋农,号艮斋,江苏盐城人。光绪己卯年(1880)中乡试,后屡次应进士不第,便绝仕途之路,师承高邮王德清、俞樾之学。撰有《

  • 书序答问

    一卷。清王咏霓撰。本书对于《书序考异》一书所未尽者,则为设答问的形式来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观点,其中牵强附会之词,甚于《书序考异》。如《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序《书》,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

  • 桂苑丛谈

    一卷。五代冯翊子撰,年里生卒事迹均不详。《新唐书·艺文志》载:“《桂苑丛谈》冯翊子子休撰”。《宋志》同。《郡斋读书后志》载:“题云冯翊子子休撰,杂记唐朝杂事,僖昭时,当是五代人,《邯郸》云姓严。”疑冯

  • 孝经问

    一卷。清毛奇龄(1623-1716)撰。毛奇龄事迹详见《仲氏易》条。该书是驳诘朱熹《孝经刊误》与吴澄《孝经定本》二书的。其体设为门人张燧问而奇龄答,共十条,一曰《孝经》非伪书,二曰今文古文无二本,三曰

  • 易爻例

    一卷。清吴翊寅撰。此书与作者所著《易彖传大义述》相为表里。分三部分,一为消息升降爻例。二为消息升降卦本图,三为旁通反对卦变图。作者认为乾坤为众卦之祖,十二消息卦为乾坤两卦所生,而五十杂卦都是由十二消息

  • 春秋乱贼考

    一卷。清朱骏声(详见《仪礼经注一隅》)撰。该书对《春秋》所载的所谓“乱臣贼子”之事进行考证,对出君、弑君也加以辨析,认为孔子作《春秋》以戒人君,使知为预防,并使暴君顽父知道戒慎恐惧。该书收入《聚学轩丛

  • 伤寒九十论

    一卷。宋许叔微(详见《类证普济本事方》)撰。此书为作者自述医案集结而成。书中载各种疑难之证医案九十则,每则先述病例及治疗经过,然后剖析评说。作者在理论上以张仲景学说为指导,凡脉证与张氏之说相合者,用其

  • 适园丛书初集

    七种,三十二卷。清张钧衡编。张钧衡字石铭,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生卒年不详。光绪年间举人。清代藏书家,尤喜宋元旧籍,曾搜集秘笈,刊刻《适园丛书》十二集。丛书未刊行之前,先出了上海国学扶轮社铅印本的初

  • 苏庵诗余

    五卷。清唐壎(生卒年不详,约嘉庆至光绪间人)撰。唐壎字益庵,晚年自号苏庵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另著有《苏庵诗草》等。《苏庵诗余》共计五卷,即分属《小桃花坞词》、《乘槎词》、《双璅词》、《镊白词》

  • 说文声读表

    七卷。清苗夔(1783-1857)撰。苗夔字仙麓,一字先路,肃宁(今属河北)人。道光间优贡生,精音韵,通训诂,著作尚有《说文声订》、《毛诗韵订》、《说文建首字读》、《歌***韵考》等。是书亦为研究《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