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国文法草创

国文法草创

一卷。近人陈承泽(1885-1922)撰。承泽字慎侯,福建闽侯人。年轻时曾中乡举,后游学日本,归国后主要从事编辑工作,并致力于汉语语法研究,是书系语法理论著作,提纲举要仅5万字,叙述多于例证,议论多于描写。全书分13章。第一章为“绪言”,讲著作的缘起。第二章为“研究法大纲”,提出研究语法的主张。第三章为“文法上应待解决之诸悬案,主要讨论词类问题。第四至十二章为“字与词,虚字与实字”、“名字”、“动字”、“象字”,“副字”、“介字”、“连字”、“助字”、“感字”,分别叙述各类词的特点和用法。第十三章为“活用之实例”,阐明词类的转化和活用。其中最精采、颇有影响的是第二章、第三章和十三章。第二章提出语法研究应以“说明的、非创造的”、“独立的,非模仿的”、“实用的,非装饰的”为原则,抨击当时模仿西方语法的倾向。第三章针对马建忠的“词无定类”说,强调“类有定词”,以词的本用为划类的根据,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第十三章分析词的兼类与活用的各种情况,提出“致动”(使动)和“意动”两个术语,后来为语法学界所公认沿用。此书阐述精当,创获良多。此书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7年重印,1983年再版。

猜你喜欢

  • 祛疑说

    一卷。宋储泳(生卒年不详)撰。储泳字文卿,号华谷,云间(今江苏松江)人,侨居华亭。储泳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工于吟咏,其诗集今已失传,惟诗家鼎脔《至元嘉禾志》中稍载其遗篇一二而已。又曾作《易说》,见于丁

  • 书经精义

    四卷,补遗一卷。清黄淦撰。此书卷首有特通阿序以及黄淦自序,其次是古《尚书》序及总论。卷一《虞书》,卷二《夏书》,卷三《商书》,卷四《周书》,卷末补遗。书中无黄淦自己的见解,多取自诸家之说,所采宋人蔡沈

  • 空同子纂

    一卷。明李梦阳(参见《空同子》条)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此书,题“无撰者名氏”。《四库》馆臣认为此书并非李梦阳所作,而是他人节取李梦阳《空同子》内容的十分之二三而刊刻售卖,欺蒙世人以获利。但《中

  • 读易日札

    无卷数。清茹敦和撰。此书是作者平日读易所得札记,故书凡数万言,既无卷数,亦无先后次序、册数。名曰日札即为随便自记之手札。此书内容比较庞杂,然亦有诸多可取之处,如谓离有征伐象,明夷之九三曰南狩,得其大首

  • 论语郑注

    十卷。清宋翔凤(1776-1860)辑。宋翔凤字于庭,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生辑著颇丰,合为《浮溪精舍丛书》。《隋书·经籍志》载《论语》十卷,郑玄注。《论语郑注》梁、陈时与何氏并立于学官,但郑学

  • 明孝友传

    八卷。明郭凝之撰,凝之事迹见《孝友传》条。该书乃是《孝友传》续作,全采明代之人,上起士大夫,下至沙门和尚、乞丐。人各为传,共计429人。

  • 别本孟子注

    二卷。清陈澧(1810-1882)撰。陈澧字兰甫,广东番禺人。著有《汉儒通义》、《声律通考》、《切韵考》、《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附《考正德清胡氏禹贡图》等。是本自题云:“矢志晚年,熟读《孟子》”,其

  • 左传补注

    ① 六卷。清惠栋(详见《周易述》)撰。此书是惠栋《九经古义》之一。惠栋认为杜预《春秋左传集解》颇多违误,“因刺取经传,附以先世遗闻,广为补注六卷。用以博异说,祛俗议。宗韦、郑之遗,前修不掩;效乐、刘之

  • 周官集传

    十六卷。元毛应龙撰。毛应龙生平始末不得详知。据张萱《内阁书目》记载,应龙字介石,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大德间当官澧州教授。《周官集传》各家著录均为二十四部,原书久佚,清修《四库全书》,馆臣自《永乐大典

  • 乐至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裴显忠修,刘硕辅纂。裴显忠,字澹如,闽人,曾任乐至县知县。乐至县旧志,明以前毁于兵乱。清雍正六年(1728),县令杨佐龙始掇拾委逸之余,为稿二十七篇。迄乾隆五十一年(1786),县令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