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后汉纪

后汉纪

三十卷。东晋袁宏(328-376)撰。宏字彦伯,小字虎。东晋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文学家和史学家。善清谈,初为安西将军谢尚参军,后迁大司马桓温的记室,转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撰《后汉纪》三十卷,另著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及《东征赋》、《北征赋》和《三国名臣颂》等篇。《后汉纪》记载了自更始元年(23)至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东汉结束,共198年的历史。它仿照《汉纪》体例,将这一时期的重要史实编写在光武、明、章、和、殇、安、顺(冲帝附)、质、桓、灵、献十一帝纪中。袁宏撰《后汉纪》是因当时流传东汉史书虽多,除《东观汉记》以外,尚有谢承、司马彪、华峤、谢忱等各家著述,然皆“烦秽杂乱”,于是立志要写出一部简明扼要的东汉编年史以留世人,这与荀悦奉旨撰书目的是不同的。其次《汉纪》以《汉书》为底本,加以压缩并重加组织而成,《后汉纪》则取材广泛,系根据刘珍等《东观汉记》、谢承《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忱《后汉书》、张璠《后汉纪》、《汉山阳公记》、《汉灵帝起居注》、《汉名臣奏》以及诸郡耆旧先贤传等数百卷东汉史书,删繁补缺,纠正错谬,斟酌同异,整理编次而成。历时八年,其用功力远大于《汉纪》。此书与后出范晔《后汉书》内容基本相符,二书相辅而行,互相补证。两《汉纪》因性质、体例相近,内容分量也相当,后世多将二书合刻。清康熙年间,蒋国祥、蒋国祚将《汉纪》与《后汉纪》合刻,并附有《两汉纪字句异同考》一卷。今通行本以《四部丛刊》影印的明嘉靖年间黄姬水刊本为最好。另有明南监刊本,天禄后目有《后汉纪》三十卷,乃宋绍兴十二年(1142)刊本,共二部,明吕楠校正翟清刊本,傅沅叔卢抱经校本下册,《摘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四库全书》本,《龙溪精舍丛书》本。

猜你喜欢

  • 太乙舟文集

    八卷。清陈用光(1768-1835)撰。陈用光字硕士,一字实思。江西新城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改庶吉士仕编修官至礼部左侍郎、福建提督,浙江学政。训诸生必本古儒先警戒之道。为其师姚鼐、鲁仕骥置祭

  • 坦斋通编

    一卷。南宋邢凯(生卒年不详)撰。此书原来不著撰人姓名,《说郛》收入此书时,题曰宋邢凯撰。邢凯生平事迹不详。书中记载乾道辛卯(1171)王宁为武宁宰,其家充任里正,可知邢凯为武宁(今江西武宁)人。书中记

  • 四六丛珠汇选

    十卷。明王明嶅(约1593前后在世)编。王明嶅,字懋良,福建晋江(今泉州)人。生卒不详。万历七年(1579)举人。官至宁波府(今宁波等地)通判。宋叶适所编《四六丛珠》凡四十卷,见于《千顷堂书目》,明时

  • 小山全稿

    二十卷。清王时翔(1675年-1744年)撰。王时翔,字皋谟,一字抱翼,号小山,镇洋(今江苏太仓县)人。雍正六年(1728)荐授福建晋江县知县,乾隆时,官至成都知府,为政持大体,屡析疑狱,有神明之称。

  • 学春秋随笔

    十卷。清万斯大(详见《仪礼商》)撰。斯大熟精“三礼”、《春秋》,曾纂集诸家治《春秋》之说,得二四二卷,康熙十二年(1673)毁于火;此后重行搜辑,倾其心力,一志著述,可惜未毕功即辞世,其书亦不传。《学

  • 山公经说辨疑

    七卷。近人曹林撰。曹林字山公,湖北武昌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没有序例。卷一为《周易》,卷二为《尚书》,卷三为《诗经》,卷四为《周官》,卷五为《仪礼》,卷六为《礼记》,卷七为《春秋》三传。书中参考

  • 政监

    三十二卷,明夏寅(生卒年不详)撰。夏寅字正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正统年间考取进士,授为南京吏部主事,累进浙江右参政、山东右布政使,于弘治初年辞官归家。夏寅历仕数十年从未淹屈降志,《明史》载其“

  • 永历实记

    即《永历实录》。

  • 乐府

    一卷。明周道仁(约1644年前后在世)撰。周道仁,字以修,浙江乌程(今吴兴)人。是集所作拟汉、魏乐府诗共一百零三章,原附于所刊孙一元《太白山人稿》后。自序称道不师孔、颜,学不则经、史,性不本忠、孝,法

  • 周翰林近光集

    三卷。《扈从诗》一卷。元周伯琦(1298-1369)撰。伯琦字伯温,号坚白居士。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博学多才。累官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监察御史。元顺帝时,伯琦以文章知遇,出入宫廷。于是裒录所作。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