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南史

南史

八十卷。李延寿(见前篇)撰。李延寿之父李大师在隋末参加窦建德政权,任尚书礼部侍郎,后来失官转而著史,未完成而逝。李延寿继承父志编史。《南史》、《北史》是属于私人编撰一个时期的纪传体通史。李延寿在太宗贞观年间,曾先后参加修撰《隋书》、《五代史志》等工作,有机会遍观南北朝诸史,这就为他撰《南·北史》提供了便利。他还撰有《太宗政典》。他编史是在其父李大师旧稿基础上,又有南北朝八史抄本为其采录,还收集了一千多卷杂史为补充史料。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开始撰写,到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经过十六年时间(公元420年)完成。《南史》从刘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开始,到陈祯明三年(公元589年)止,包括宋、齐、梁、陈四朝一百七十年历史。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计八十卷。《南史》没志也没表。编写方法按南朝宋、齐、梁、陈顺序排列的。《南史》本纪十卷,即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也是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排的,先是宗室诸王,之后是将相名臣等,一朝一段。而类传是将几个朝代的同一类人物,按时间先后,编在一个传内。此外《南史》还有《文学传》。《南·北史》的史料主要根据八书,又新增了杂史中的不少史料,反映了历史的真实。而《北齐书》散失残缺的,后人又取《北史》补足,可见其价值了。《南·北史》的缺点是作传不分朝代,把祖孙父子摆在一起了,不便查阅,又无表、志,对典章制度不好了解。明末清初的李清有《南北史合注》。周嘉猷的《南北史表》工具书,中华书局1974年、1975年出版的《南史》点校本为最通行版本。

猜你喜欢

  • 灊山集

    三卷。宋朱翌(1098-1167)撰。朱翌字新仲,自号灊山居士,舒州(今安徽潜山县)人。政和中,登进士第。南渡后,为中书舍人。因不附秦桧,被贬谪至韶州,居十九年。名山胜景,游览殆遍。《四库全书总目》称

  • 晁氏新书

    一卷。汉晁错(前200-前154)撰,清马国翰辑。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初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汉景帝时任御使大夫,主张削夺诸侯王国封地,加强中央集权。后遭谮被杀

  • 诗纪历枢

    一卷。题缺名,不知何人所辑。全书共辑录十三条。“箕为天口主出气,尾为逃臣贤者叛,十二诸侯列于庭”一条,引见《太平御览》;“天霜树落叶,而鸿雁南飞”一条,引见《初学记》;“立秋促织鸣,女工急促之候也”一

  • 黄山图经

    一卷。宋无名氏撰。《黄山图经》影印本,共一卷。其首列三十六峰,中叙岩洞、僧舍,下写寺祠村落。经说凡三十六则,详述各峰高低,形势事迹,水之源流。文字简洁明晰,无冗累。此书为上虞人罗振玉据旧钞本影印。后有

  • 潠书

    八卷。清毛先舒(1620-1688)撰。毛先舒为清代文学家。生平详见《声韵丛说》辞目。《潠书》共八卷为毛先舒晚年自订的《思古堂十四种书》中的一种。所收均为杂文,篇末附王猷定、柴绍炳、沈谦等的评语。集中

  • 都是春斋文集

    八卷。清张佑(生卒年不详。)撰,张佑字干伯,别字春洋子。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朝邑镇)人。此集由作者自作弁言。四十四岁以前作品由同年友岳震川删存;四十五岁至六十一岁作品由宗弟张屏山删存;六十二岁以后

  • 尚书正义

    二十卷。唐孔颖达(详见《周易正义》)等奉敕撰。《尚书正义》又称《尚书注疏》。《尚书》系上古典章文献之汇编,原只称《书》,战国后儒家尊称之为《书经》,西汉之后始用今名,以其为上古之书,故称(“尚”通“上

  • 汉儒传易源流

    一卷。清纪磊撰。此书以朱彝尊《经义考》中内容为线索,对汉代诸儒及其易学著作全部收入。魏晋以后,凡见于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者,则全部收入,其它一概不录。此书目的在于

  • 五代春秋

    二卷。宋尹洙(1001-1047)撰。洙字师鲁,北宋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东)人。世称河南先生。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后因故被贬。其人博学多识,精于《春秋》,提倡简古文风。有《河南先生文集》、《五代春秋

  • 佛学研究

    法国普纪吕司基(生卒年不详)撰。《佛学研究》一书,共有考证四篇。第一、佛入涅槃前最后的巡历。辑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中的般涅槃经,巴利本大般涅槃经,法显译的大般涅槃经,汉本中阿含之地动经,巴利本增一尼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