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音均(韵)表

六书音均(韵)表

五卷。清段玉裁撰。段氏生平著述,见“说文解字注”。是书附于《说文解字注》。卷首有乾隆丁酉(1777年)戴震等序及段氏自序。包括《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古十七部谐声表》、《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群经韵分十七部表》等。是书初称《诗经韵谱》、《群经韵谱》,钱大昕曾为之序,后方变易体例,增加内容而取今称。每表皆首列序说,说明撰述之意颇详。《今韵古分十七部表》之序说谓郑庠分古韵为六部,顾炎武分古韵为十部,江永分古韵为十三部,“今既泛滥《毛诗》,理顺节解,因其自然,补三家部分之未备,厘平入相配之未确,定二百六部为十七部。”《古十七部谐声表》之序说云:“考周秦有韵之文,某声必在某部,至啧而不可乱。故视其偏旁以何字为声,而知其音在某部,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自音有变转,同一声而分散于各部各韵……要其始则同谐声者必同部也,三百篇及周秦之文备矣。辄为《十七部谐声偏旁表》,补古六艺之散逸。类列某声某声,分系于各部。以绳今韵,则本非其部之谐声而阑入者,憭然可考矣。”《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把十七部按音之远近分为六类,序说云:“学者诚以是求之,可以观古音分合之理,可以求今韵转移不同之故,可以综古经传假借转注之用,可以通五方言语清浊轻重之不齐。”《诗经韵分十七部表》依十七部汇辑《诗经》韵字。并提出“古本音”、“古合韵”概念,谓“凡与今韵异部者古本音也;其于古本音有龃龉不合者,古合韵也。本音之谨严,如唐宋人守官韵;合韵之通变,如唐宋诗用通韵。不以本音蔑合韵,不以合韵惑本音,三代之韵昭昭矣。”《群经韵分十七部表》依十七部汇辑群经韵字,体例与《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相同。段氏继承和发展了江永的研究成果,分古韵为六类十七部。他的特点是支脂之分为三部;真文分部;侯部独立。段氏把入声归入阴声,只是以质(栉屑)配真(臻先),与体例略有不合。他赞同江氏“异平同入”主张,认为平声多而入声少,所以每个入声可有几个平声相配。关于声调,段氏认为“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又认为“古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上与平一也,去与入一也;上声备于《三百篇》,去声备于魏晋”。段氏发现依据谐声偏旁把古字归类,其结果与古韵类别大致相同,提出“同谐声者必同部”之说,使不见于韵脚的字得以网罗无遗,这是古音研究的重要进展。段氏使各韵部的次序完全脱离《切韵》始“东”终“乏”传统,另依古韵之间的关系加以重新排列,后来王念孙、江有诰等都接受了段氏意见,所排列的韵序较段氏更精密更合理。段氏此书当时人的评价即很高,钱大昕云:“段君复因顾江两家之说,证其违而补其未逮,定古音为十七部,若网在纲,有条不紊,穷文字之源流,辨声音之正变,洵有功于古学者已。”(钱序)段氏的老师戴震对他的学说也很推重,在给他的信中说:“大著辨别五支六脂七之,如清真蒸三韵之不相通,能发自唐以来讲韵者所未发,今春将古韵考订一番,断从此说为确论。”是书版本见“说文解字注”。

猜你喜欢

  • 江山人集

    七卷。明江瓘(约1573年前后在世)撰。江瓘,字民莹,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万历间曾补诸生。因病弃举业。著有《名医类案》。是集凡诗五卷,文二卷。汪道昆为其作传,称“其少补诸生,以病谢举子业,专事吟咏

  • 沧浪诗话

    一卷。宋严羽(详见《诗集》)撰。此书或称《沧浪吟卷》,为闽中刊本,以诗话置诗集之前,为第一卷。袭其诗集之名,实非本名也。首为《诗辨》,依次为《诗体》、《诗法》、《诗评》、《诗证》,凡五门,末附《与吴景

  • 中原文献

    二十四卷。明焦竑(1541-1620)编。焦竑字弱侯,号淡园。江宁(今江苏南京)人。著有《易筌》。是书分经集六卷、史集六卷、子集七卷、文集四卷,末附通考一卷。其自序说:“一切典故无当于制科者,概置弗录

  • 味义根斋全书

    五种,十八卷。清谭沄(详见《禹贡章句》)撰。五种为《禹贡章句》四卷附《图说》一卷、《春秋日月考》四卷、《孟子辨证》二卷、《国语释地》三卷、《古今冬至表》四卷。《禹贡章句》综辑群书、参考众说,而成此书,

  • 羯鼓录

    一卷。唐南卓撰。《唐书·艺文志·乐类》载南卓《羯鼓录》一卷,但不说南卓何人。其《杂史类》又载南卓《唐朝纲领图》一卷,注曰南卓字昭嗣,大中时为黔南观察使。计有功《唐诗纪事》也称南卓为拾遗,以谏谪松滋令,

  • 洞灵真经注

    见《亢仓子注》。

  • 穹天论

    一卷。晋虞耸撰,清马国翰辑。耸字世龙,系虞翻第六子,其书“史志”不著录,佚已久矣。国翰据《晋书·天文志》及类书辑录成卷。《太平御览》卷二引虞昺《穹天论》,又引《天文录》亦作虞昺。昺为耸弟,翻第八子,仕

  • 益都金石记

    四卷。清段松苓撰。段松苓,字赤亭,益都(今山东寿光县境)人。段松苓与朱文藻同以诸生专治金石之学见知于士林。阮元搜集和编撰《山左金石志》时,段松苓即担任编辑之事。益都古为山东青州府治,自汉代以来,世为北

  • 半农春秋说

    十二卷。清惠士奇(详见《半农易说》)撰。惠士奇之父惠周惕,擅长说经,力追汉儒之学。惠士奇承其家学,青出于蓝,尤精于三礼。此书以礼为纲,以《春秋》之事为目,分类排比,并节取三传附之于下,亦闻以《史记》诸

  • 六艺论疏证

    一卷。皮锡瑞(1850-1908)撰。锡瑞字鹿门,善化(今湖南长沙)人,清代经学家。光绪壬午(1882)举人,曾主讲湖南龙潭书院、江西经训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赞成变法维新,受到顽固派弹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