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伏敔堂诗录

伏敔堂诗录

十五卷。《续录》四卷。清江湜(1818-1866)撰。江湜字持正,一字弢叔,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自幼家贫,早年入县学后,屡试不第,曾为幕僚。咸丰十年(1860)得彭蕴章资助,循例纳粟为县尉,候补于杭州。一生郁郁不得志,乃倾全力作诗。病卒于杭州。遗命自拟碑碣:“清故诗人江弢叔之墓。”江湜兼长书法,善画山水花卉。著有《伏敔堂诗录》及《续录》计十九卷。《伏敔堂诗录》为作者手定,收入诗一千零九十首,卷首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彭蕴章《序》和作者《自序》;《续录》前两卷为作者手定,收诗二百三十二首,后两卷是作者去世后胡澍所辑,收诗一百二十六首。其诗不尚用典,质朴无华,多为写景抒情之作,境多抑塞凄苦,然功力深厚。擅长白描,遣词造意,力脱常径,深为时人所推重。近代陈衍称之为“咸(丰)、同(治)间一诗雄”。有同治元年(1862年)、二年(1863年)刊本。

十五卷。《伏敔堂诗选》不分卷。清江湜(1818-1866)撰。江湜,字弢叔。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诸生。三次应乡试不第。道光二十四年(1844)从殷述斋学使游幕山东。二十七年(1847)彭蕴章为福建学政,入其幕。咸丰二年(1852)还乡,游华亭、青浦,得交青浦熊苏林。熊赞其诗说:“诗自苏、黄以后,难乎为作者。君笔力挽回七百年矣。”(见江湜《〈伏敔堂诗录〉自序》咸丰十年(1860),得彭蕴章资助,循例纳粟为县尉,候补于杭州。其诗不用典故,纯用白描。咸同年间宗宋诗者以其与郑珍、金和并称。陈衍《石遗室诗话》称其为“咸、同间一诗雄也。”著有《伏敔堂诗录》十五卷、《伏敔堂诗续录》四卷,共计存诗一千四百四十八首。此编十五卷。封面由赵之谦题签。卷首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春彭蕴章《序》、同治元年(1862)作者《自序》及他人题词八则。又《伏敔堂诗续录》卷首有同治二年(1863)作者《自序》,卷末有同治五年(1866)七月胡澍《跋》。《伏敔堂诗录》由作者手定,收诗一千零九十首,按编年体编排,始于道光十八年(1838),讫于同治元年(1862)二月。《伏敔堂续录》前两卷为作者手定,收诗二百三十二首,按编年体编次,始于同治元年(1862)三月,讫于同治二年(1863)。后两卷为作者去世后由胡澍辑录,收诗一百二十六首,按年编次,始于同治三年(1864),讫于同治五年(1866)。由于其诗不尚用典,质朴无华,内容充实,颇得时流推崇。所为诗清处见骨,真处入情,兼有诸家之长,而能卓然自成一家。彭蕴章序谓:“古体皆法昌黎,近体皆法山谷,无一切谐俗之语,错于其间,戛戛乎超出流俗。陈衍《石遗室诗话》谓“弢叔近体出入少陵,古体出入宛陵,而身世坎坷,所写穷苦情况,多东野后山所未言。”《诗选》九十七首,不分卷。系民国十三年(1924)常熟言敦源抄写付印。简端有江湜四十九岁小像。陈宝琛题诗云:“百炼千忧见此才,胚胎韩孟冶苏梅。童年失就求诗学,亲见千篇手校来。”诗录有同治元年(1862)福州刻本。

猜你喜欢

  • 丛桂轩集

    二卷。明吴大经(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生卒不详。吴大经,字元常,江苏常熟人。事迹待考。是书为大经自编。前有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自序,称谢去帖括之学。盖山林之士。其诗酷摹釰南,圆熟有余,深微不

  • 汉武帝内传

    一卷。旧本题汉班固撰。《汉武帝内传》为志怪小说,大意是说武帝好道求仙之心切,西王母遂以七月七日降临于武帝宫中,张设盛宴,更遣侍女郭密香去迎上元夫人。王母授帝“五庙真形图”,上元夫人授帝“六甲灵飞”十二

  • 孔圣全书

    三十五卷。明蔡复赏(生卒不详)撰。蔡复赏,明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人。生平事迹不详。《孔圣全书》书前自题恩贡出身,南京户部修职郎,实误,此非明代官名。考序称书成后曾就正于同乡兵部侍郎姜廷颐,姜廷颐为明

  • 南唐近事

    一卷。宋郑文宝(详见《江表志》)撰。书前有自序,题太平兴国二年作,即未仕宋时所作。郑文宝于南唐灭亡以后,有志于国史,搜集旧闻,将有关朝政大事,编为《江表志》。其余丛谈琐事则编为此书。记五代后晋天福二年

  • 毛诗驳

    一卷。三国魏王基撰,清马国翰辑。《隋书·经籍志》著录王基撰《毛诗驳》一卷,残缺。《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毛诗驳》五卷,《唐本》较《隋本》多四卷,惜已佚。是书马国翰据孔颖达疏《毛诗正义》辑得十五节为一卷

  • 经子难字

    二卷。明杨慎(1488-1599)撰。杨慎生平著述见《奇字韵》。此书上卷乃读诸经义疏,所记包括《易》、《诗》、《书》、《三传》、《三礼》、《尔雅》十书。下卷乃读诸子笔记,包括《老子》、《庄子》、《列子

  • 陆丰县志

    十二卷。清王之正修,沈展才纂。王之正,顺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县)人,乾隆九年(1744)任知县。陆丰旧属海丰,雍正九年(1731)分县后土田如故,山川犹昔,星野、气候、土物之产,旧志虽已载,而建置沿革,

  • 南斋摘稿

    十卷。明魏骥(1373-1471)撰。魏骥,字仲房,号南斋,萧山(今属浙江)人。明永乐三年(1405)举人,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召参与修《永乐大典》,后擢太常寺卿。明正统中迁吏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吏部

  • 史通会要

    三卷,明陆深撰。陆深(1477-1544年);上海人,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国子监祭酒、四川左布政使。嘉靖十六年(1537年),召为太常卿兼侍读学士

  • 牟子丛残

    一卷。民国周叔迦(生卒年不详)辑。《牟子丛残》一书,为周叔迦辨雪牟融所作《理惑论》真伪公案而作。故此书首先录牟子《理惑论》全文,广采他家之文,以为辨正。次录一切经音义之牟子《理惑论》音义,然后为周叔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