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先易

仪礼先易

六卷。清吕仁杰撰。吕仁杰,生卒年不详,江苏吴县(今江苏东南部)人。诸生。不喜欢交游,中年时代就锐意进取,开门授徒,致力读书,不专攻举业。其徒弟能背诵《仪礼》者达十多人。著《仪礼先易》,以便于初学,另外,还著有《通论》二卷。咸丰初年去世,其传记见于《苏州府志》。本书的前面有李联琇作的序,接下来是仁杰《例言》,大义是:“三礼”中,《仪礼》为本经,《礼记》是其义疏,《周官》经讲的都是官制。《仪礼》根据礼之先后秩序,每篇曲折详尽,对其熟读深思,实可于礼缘情制之大原,恍然大悟,而对于《礼记》、《周官》,也如网在纲,因此,朱子说,读书如《仪礼》,尚完备于他书,特立文高古,辞不厌烦,意不厌复,因而韩子认为难读,况且并非决科所重,士子全读者很少,坊间摘要诸本,只是为了时艺引用的方便,不顾全经之节目。仁杰自壬申春仲至己卯秋,用了七年多的时间,对全经进行了研究,手抄成帙,用来作为课徒读本。中人之资,往往难于成诵,于是,对繁复经文加以删节,希望做到言简意赅,节目清楚,所注也详加校正。自丁亥冬至辛卯春的三年中,共易稿四次,而粗就是本,命名为《仪礼先易》。节录经文,固陋所不敢辞,聊且为初学先其易者。(末题“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八月上浣,吕仁杰谨识。)是书卷一为《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卷二为《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卷三为《聘礼》、《公食大夫礼》、《观礼》,卷四为《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用《大戴》、《小戴》、刘向《别录》、郑氏《目录》加以校正,漏阙《丧服》、《士丧礼既夕》、《士虞礼》四篇(刘向《别录·士丧礼》下,即《郑目录·既夕》,《少牢》下,即《有司彻》)。又卷五为《通论》上自《士冠礼》之冠,至《大射仪》之大夫降复位,共八十一条。按:所删节经文,如首篇《士冠礼》筮于庙门下,即接卒筮,自主人玄冠朝服,至卦者在左都被删节掉。卒筮下,即接旅占(又有所删节),大概所载者,都是礼内一段之提纲,务求简括,并非释经正法。如《记·冠义》以下,则全部删除,《士昏礼》以次,所删节者大略相同。是书《士冠礼》注,此篇主言士冠其嫡子之礼;《士昏礼》注,此篇主言士之适子取妻之礼,都和郑注不同,系用敖氏集说,实际上,郑以冠礼属士本人,所举童子在职居士位,当然极其罕见,不如敖氏之言士之嫡子为常理。若昏礼,自然是士之本人,应当依照郑注。因为古时三十而娶,其年龄已经可以为士,而《士昏礼》、《士相见礼》都根据士身自昏自相见而言,是书大概主张敖氏说,未免稍微有所偏颇。是书每篇之末尾,都有音注,大概是为了方便读者。李氏序对本书极其推崇,而认为近衍万充宗江慎修诸家之学,有时一器而博辨万言,有时一字而纷引群说,辗转抄袭,毕竟没有心得,则似乎认为吕氏之书,胜过专门重视考据者。殊不知节删经文已经使制礼者体贴人情,范围世化,委曲繁重之意,多所湮没,而《丧服》诸篇没有载入,则仍然是重视应举之本旨,更无可讳言,虽然述朱兰坡云,《丧服》绝不一及,假使《仪礼》无十七篇之名,终究成为阙典,但竟然不能补入,那么,与《约编》等书,蒙讥相同。李氏诚然难免于是凡非素,不能以书名“先易”作为解释。此书有道光二十六年(1846)师敖书屋刊本。

猜你喜欢

  • 客居堂三种曲

    六卷。清周稚廉(生卒年未详)撰。周稚廉字水持,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据徐釚《词苑丛谈》卷二,称稚廉为吾友膺垂才子,喜为词曲云,知稚廉于釚为晚进,亦康熙间人。斯编所收传奇三种:曰《珊瑚玦》、《元宝媒》、

  • 通志堂经解目录

    一卷。清翁方纲校。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内阁学士,毕生致力经学研究,尤擅金石考证。此系对清初纳兰性德(1645-16

  • 三长物斋文略

    六卷。清黄本骥(约1825年前后在世)撰。生卒年未详。黄本骥字仲良,号虎痴。湖南宁乡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官黔阳县学教谕。其曰“三长物斋”者,三长物,一为秦汉以来金石文字,二为古琴,三为周秦刀

  • 中庸原文集解

    一卷。清胡清瑞(详见《论语赘说》撰。首有自序,认为朱子对《中庸》虽无所增删移动,而所释多违经传。《中庸》两言达道,都是解释首节的“道”字,说喜怒哀乐皆中节,称之和,和乃天下之达道。又述孔子之言,以君臣

  • 君鉴

    五十卷。明景皇帝朱祁钰(1428-1457)撰。朱祁钰是宣宗次子,英宗之弟,母贤妃吴氏。英宗在位封朱祁钰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英宗亲征瓦刺,郕王奉命留守北京,八月,因土木之变,败耗传京,

  • 柿叶轩笔记

    一卷。清胡虔(生卒年不详)撰。胡虔字雒君,桐城(今属安徽)人。嘉庆(1796-1820)时,以保荐赐六品顶戴。精心钻研经史百家之书,热心于考据之学。此书即其考据著作,主要考订经籍及杂识掌故,虽章节较少

  • 陈句山年谱

    又名《陈星斋年谱》,一卷。清陈玉绳编。谱主陈兆仑(1701-1771),字星斋,号句山,浙江钱塘人,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分发福建知县,旋被荐应博学鸿词,未试。后考取内阁中书。乾隆元年(1736

  • 汉阳县志

    三十二卷,附续志一卷。清刘嗣孔修,刘湘煃纂。刘嗣孔,字宗儒,陕西绥德县人,举人,官汉阳知县。按汉阳县,历千百年,迄无专志可考。《文渊阁书目》载:有明永乐十九年(1421)以前汉阳县志一册,不著撰者姓氏

  • 说文字原引

    一卷。清何其杰(生卒年不详)撰。其杰字俊卿,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何氏自序云,同治十三年(1874)从京师返里,发现已就外傅的长孙炳森不会使用《说文解字》,正如黎永椿所说“少读《说文》苦难寻检”,“因

  • 飞鸿亭集

    二十卷。明吴鹏(约1538前后在世)撰。吴鹏,字万里,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年(1523)进士,参议黔中,奉诏谕安南,督理漕河,有政声。后官终工部尚书。著有《飞鸿亭集》。“飞鸿亭”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