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今古文异同疏证

仪礼今古文异同疏证

五卷。清徐养原(详见《周礼故书考》)撰。是书列举郑注所载异文,为之疏证,凡是文有详略、义订两通之处,不再赘说。是书胜过宋世荦《疏证》,却逊色于胡承珙之《疏义》。例如,说古文多假借,又多从省,然而,纁裳摄酒,今文反而作熏作聂,这类情况可能是由于字体烂脱。著者不了解今文例用正字,也有用省体假借者,皆为当时承用字,并非由于烂脱。观视诸袗鞶,今文“视”写作“示”。说服说东,今文“说”皆写作“税”,可见,是书对于古今文用字之事例,未做进一步深究。以《士冠礼》注今文扃为铉,古文鼏为密,为郑注本说,今文扃为鼏,后人多闻铉,少闻鼏,于是以意改。著者不了解《说文》多根据古文,只云礼谓之鼏,并不录今文鼏。郑注经取易晓,因此,经写作肩鼏,而在注中重迭今文铉古文密,两书各自有事例,今天认为郑注本云今文扃为鼏,这是根据《说文》来改郑注,与段氏《说文》注补鼏字。又依据郑注来改《说文》者同一牵合。以《乡射》注今文无为今文无“奠于篚”三字,著者不知道此谓无奠于宾大夫之奠字(案:详见《仪礼古今文疏义》条下)。如果依据《燕礼》今文无奠于篚,认为这与之相同,与注释复奠之语意不相合。又认为执觯者为上文执觯者受觯,也昧及字之义。以《燕礼》注今文媵皆作腾为今文当作古文,隶释石经《仪礼》残碑,有盥洗升媵觚于宾,石经熹平所立,乃是今文,著者不知《礼记·檀弓》洗而扬觯,注礼扬作媵,射义扬觯而语,注今礼扬皆作腾,礼谓古文礼,今礼谓今文,则作腾者应当是今文,此注正确。《大射注》实际上是错误的。今天反而据彼以订此,可谓极其颠倒错乱。又凡是郑注所称今文者,是小戴所传高堂生之本,熹平石经乃兼取今古文,并非郑所谓今文本,其说也有牵拘之处。以《公食礼》注今文鮨作鳍,为鳍即鮨之俗字,脍用鮨,大概以脊肉为脍。作者不知道鮨、鳍乃是古今字,如同脊鬣则写作髻而不写作鳍。少仪夏古鳍,是假借字,鮨本鱼鲊,牛鮨应当把藏之法施于牛肉,不能认为是用脊肉。又以记注幂今文或作幕为今文当为古文,幂本来写作密,其写作幕的情况很少,因此,加上“或”字。作者不知道此谓今文之或本,不能认为古文幂偶作幕。以《士丧礼》注今文笏作忽为当云今文曶作忽,今文为妄人臆改。著者不知今文为古文之误,郑自用经典相承本作笏,其古文则写作忽。以《既夕》注古文幦为幂,为幂当依释文作幕。作者不知“幂”也就是“幎”字,《既夕》之白狗幦,也就是《周礼》巾车之木车犬,者幎之或体,古文自作幂,不作幕。以《士虞记》注古文曰左股上此字从肉殳,非殳矛之殳声,为应当以阮元校勘记作此字从肉殳声,股与膉字形和读音都不相类似,不可能致误,因此,郑释其偏傍以志疑。著者不知此字从殳,其读音如投,与股肱之股从殳矛之殳声乾不同,为今脰膉之正字,因此,今文易以膉。而注释以膉脰肉,又辨其声以明股之与脰音相近,而为古今字,并非有志疑之意。以上所述都有必要进一步商榷,黄以周《六书通敌》,对此已经有所述。然而,其书颇具汉学家师法,虽然不及胡书,却也足以用来考证。此书有南菁书院本。

猜你喜欢

  • 石田集

    十五卷。元马祖常(1279-1338)撰。祖常字伯庸。先世为汪古部人。居靖州天山。居室名石田山房,因以名集。延祐中复科举,祖常乡贡、会试皆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历官监察御史、礼部尚书、枢密副

  • 扪虱新话

    十五卷。北宋末南宋初陈善(生卒年不详)撰。陈善字敬甫,又字子兼,号秋塘,福州(今福建福州)罗源人。生平事迹不详。据卷首门人陈益序称,陈益自入乡校即闻先生大名,后从其游,成为弟子,知道陈善著有《窗间纪闻

  • 春秋辨疑

    四卷。萧楚(1060-1130)撰。萧楚字子荆,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代经学家。元符乡举,考进士不第。时蔡京当国,禁《春秋》学,萧楚愤嫉其奸,预言蔡京当仿王莽篡国,发誓不出仕。遂隐居三顾山下,自号“

  • 考声

    五卷。唐张戬撰,近人龙璋辑。《考声》即《考声切韵》,此书不见于新旧《唐志》,历来公私书目亦未见著录,明修《永乐大典》,于每韵每字之音,胪列见存小学之书略无遗漏,亦未载此书,则其书亡佚已久。惟《慧琳音义

  • 天华山房秘藏玉杵臼

    三卷。卷首一行题曰:西湖赫主人吴培鼎九牧父捣。不知何许人。其书所载皆为抄自《唐类函》。似为明书贾所为。

  • 读书十六观

    一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纪》条)撰。此书采古人成语,自吕献可以下共十六条,联缀成编,以为读书之法。此书命名之意,盖欲拟浮屠氏之十六观经也。书末有自跋,其中云:写前观毕,梦有老人自称断轮翁等等。可

  • 蠹余草

    一卷。清李心敬撰。李心敬,生卒年不详,字一铭,女诗人归懋仪之母,上海人,梧州知府李宗袁之女,清代文学家。工诗词。著有《小窗杂咏》《绣草谈迁》等。《蠹余草》和《绣余小草》(归懋仪撰)合刻而名曰:《二余诗

  • 朱子年谱

    《年谱》四卷,《考异》四卷,《附录》二卷,并为清王懋竑(1668~1741)撰。王懋竑字子中、舆中,号白田,宝应(今属江苏)人。康熙进士,补安庆府教授,授翰林院编修,以老病归里。少从叔父王式丹学,精研

  • 俑庐日札

    一卷。罗振玉撰。罗振玉,详见《殷虚书契》条。光绪丙午戊申(1906-1908)之间,罗振玉时官学部参事。曹务余闲,时与二三同好讨论金石书画以自遣。厂肆知其所好,每以吉金古迹及善本求售,因而见闻益广,每

  • 江苏第一图书馆覆校善本书目

    四卷。齐耀琳等编。齐耀琳,生平不详。目中除著录书名、卷数、撰者、刊写、册数外,也附记旧藏者所作印记。错讹甚多。有民国八年(1919)江苏第一图书馆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