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庸原文集解

中庸原文集解

一卷。清胡清瑞(详见《论语赘说》撰。首有自序,认为朱子对《中庸》虽无所增删移动,而所释多违经传。《中庸》两言达道,都是解释首节的“道”字,说喜怒哀乐皆中节,称之和,和乃天下之达道。又述孔子之言,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此五者,为天下之达道。而《章句》不承其用。其序中,一说忧道学已失其传,一说道统之传自来就有,是特借《中庸》以自表章其道学,非表章《中庸》。清瑞自以为《中庸》系对隐怪立名,其解释“素隐行怪”,素即平素之素,如果天子的文章为显,则性道为隐。道学者之说,动辄说性命,是以隐为素。清瑞又以为郑玄、孔颖达的注疏不尽善,而自为说,仍依旧解之间,无所创辟。唯解“舜其大孝”一节,引《孝经》“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又引《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确为这节切诂。该书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本。

猜你喜欢

  • 书经互解

    一卷。清范士增撰。此卷以《尚书》中的文字来解释其中别处经文,较好地把握了《尚书》全书的含义,其所解释之者,意义都很贴切,在清人《尚书》研究中独辟蹊径。如范士增以“罔有攸赦”来解释“怙终贼刑”;以“元后

  • 佳山堂集

    十卷。清冯溥(1609-1691)撰。冯溥,字孔博,号易斋。益都(山东寿光)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谥文毅。冯溥喜交朋结友,好宴请文士,常欢聚万柳堂别墅,宴饮赋诗,切磋词句。其

  • 师竹斋吟草甲集

    三卷。清赵晋臣(?-1928)撰。赵晋臣,字乃唐,奉天怀德(今吉林公主岭市)人。光绪戊子(1888)年举人,官至礼部郎中。辛亥革命后,弃官归里,隐居田园,虽屡有征聘,皆坚辞不就。赵晋臣家学渊源,其父赵

  • 延禧堂忆旧帖

    二卷。清蔡新(1707-?)辑。蔡新,字葛山,里贯不详。该帖成于乾隆四十八(1784)年,卷前列《澄怀园八友图》,即梁确轩、程莘田、周兰坡、陈月溪、张西堂等在清世宗时寓居园中的八位同道之友,常铣绘图,

  • 易学古今正义

    十二卷。明邹元芝撰。元芝字立人,竟陵(湖北天门)人。自黄直合十翼于上下经,唐代用王弼易注作《正义》,《易》便用王弼之本。宋代晁说之、吕祖谦诸家始倡为复古之说,互有考订,但也有同异。至朱熹《本义》,才定

  • 周易通义

    六卷。明程观生撰。观生字仲孚,安徽歙县人。流寓嘉兴。崇祯中知天下将乱,便放弃诸生,以看地之术自谋其生。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详细记载过他的事迹。但《经义考》只载其《易内三图注》三卷,注释说已散佚,而不及

  • 钝翁前后类稿

    一百十八卷。清汪琬(1624-1691)撰。汪琬,字苕文,号钝翁,又号尧峰,长州(江苏苏州)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官至户部主事、刑部郎中。后因病辞官归家。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

  • 郭令公遗事

    一卷。明来棐编,其子文豸续编。来棐字体忱,陕西华州(今华县)人,曾官任确山县令。来氏曾采辑唐郭子仪、宋寇准遗事,撰成《郭寇随笔》二卷。此书即第一卷。因仅刊此卷。故改题《郭令公遗事》。书中列有采用书目,

  • 尚书大传考纂

    三卷。清董丰垣撰。董丰垣字暨之,浙江乌程人,生卒年不详。此书完成于陈寿祺《尚书大传辑校》之前,虽然也是杂采众说,但主要还是以孙之騄、卢见曾二人的本子参校而成。卷首载有他父亲董熜的序,可能董丰垣是继承父

  • 蒋观云先生遗诗

    一卷。清蒋智由(1866-1929)撰。蒋智由,字观云,别号因明子。浙江诸暨人。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与维新派人士交往,亦主张变法。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二十八年(1902)冬赴日,参与《新民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