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外戚、宦官之争

外戚、宦官之争

又称外戚、宦官之祸。东汉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东汉自和帝后,皇帝都是幼年继位,由母后临朝,太后要借助于父兄处理政务,又要用宦官出宣诏命。皇帝长大后,为恢复权力,只有靠宦官发动政变,驱灭外戚,因此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争斗不止的恶性循环。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其兄窦宪等亲属党羽并据要职。永和四年(公元92年),汉和帝利用宦官郑众,消灭窦氏势力,郑众因功封侯,宦官从此参与政事。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安帝登极,邓太后临朝, 其兄邓骘等把握朝政。邓太后鉴于窦氏专恣之祸,并用外戚、宦官。邓太后死,安帝与宦官李闰等合谋诛灭邓氏。安帝既用宦官典掌机要,也用皇后兄阎显掌握禁军,两者共同专权。汉安帝崩,阎皇后与阎显策立北乡侯为少帝,阎太后临朝,阎显独揽大权。不久少帝死,宦官孙程等十九人拥立汉顺帝,杀阎显。宦官十九人皆封侯,权势益张。汉顺帝时,外戚梁商、梁冀父子相继为大将军,秉执汉政二十余年。顺帝死,梁太后与梁冀先后密定汉冲、质、桓三帝,威权震天下。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汉桓帝与宦官单超等密谋,族灭梁氏,宦官单超等五人同日封侯,独揽朝政。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汉灵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其父窦武为大将军辅政,与陈蕃等谋灭宦官。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事机泄漏,双方兵戎相见,窦武、陈蕃兵败被杀,宦官独掌朝纲,皇帝任其摆布。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少帝刘辩继位,何太后临朝,其兄何进为大将军总理朝政,欲诛宦官反为所害。袁绍发兵尽诛宦官,至此,东汉外戚、宦官同归于尽,东汉皇朝也名存实亡。外戚、宦官之争,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政治腐朽黑暗,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猜你喜欢

  • 张骞出使西域

    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张骞,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奉汉武帝联络大月氏(原居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后迁至阿姆河上游阿富汗北部地区)合击匈奴的使命,率百余人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拘留达十余年

  • “盗”跖起义

    春秋战国之际的一次人民起义。“盗”是旧时对人民起义的蔑称。跖又作“蹠”,春秋战国之际人民起义领袖。他率领“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经之处“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堡)”,声势浩大;其“名声若日

  • 霅川之变

    南宋宁宗无子嗣,乃以皇侄贵和为皇子,更名为竑。竑对当时专权的史弥远不满,发誓日后即位必贬黜之。语泄,史弥远遂决意改立皇子。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闰八月,宁宗死,史弥远等矫诏废黜赵竑,而拥戴宗室赵

  • 府兵制

    西魏、北周、隋、唐时期的一种兵制。西魏大统年间(公元535年—551年)宇文泰采用鲜卑族的八部之制,立八个柱国大将军,由其中的六个实际分别统领军队。每个柱国大将军,督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

  • 日知会

    辛亥革命前湖北革命团体。1904年(光绪三十年)湖北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遭到破坏后,曹亚伯、刘静庵于次年利用美国基督教武昌圣公会所设阅报室建日知会,陈列革命书刊,传播革命思想,策划成立团体。1906年2

  • 秦霸西戎

    秦穆公统治时期(公元前659—公元前621年),任用百里奚、蹇叔等,积极加强国势,插手晋国等中原国家事务,谋向东方发展。但是晋国在晋文公的统治下迅速强大,阻碍了秦国东进的计划。尤其在崤之战中,秦军遭到

  • 康熙治河

    康熙帝时对黄河的修治。顺治以来,黄河屡次泛滥成灾,淮河、运河受其影响,也随之梗塞不通。治理黄河并兼治淮河、运河,遂成为不可稍缓的任务。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帝即用靳辅为河道总督负责治河。靳

  • 突厥汗国

    突厥人最早居住在新疆阿尔泰山南部一带,随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务,是一个游牧民族。五世纪初,臣属于柔然。因为会炼铁,做柔然的铁工,故称为“铁奴”。六世纪初,在酋长土门统领时期,势力渐强,始和西魏通商

  • 凌烟阁图功臣像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和表彰多年来随他征战和治国的二十四位有功之臣,命令把他们的像画于三清殿侧的凌烟阁。二十四位有功之臣为:赵公长孙无忌、赵郡元王李孝恭、莱成公杜如晦、郑文贞

  • 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

    见“黄花岗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