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汉朝时用地方举孝廉的办法征用士人,凡被举孝廉,政府用公车接送入京,后人用“公车”作为入京应试举人的代称。(近年来有人认为“公车”指的是官署,而不是乘公家车马应举之人,因此认为“公车上书”是指举人去官署上书请愿。清以前“公车”已指称举人。)1895年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得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义愤填膺。康有为发动广东、湖南举人签名,于3月28日(三月三日)呈上一封《上皇帝书》,表示坚决反对签约。接着十八省举人在松筠庵集会,决定联名上书皇帝,推康有为代为起草。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万余言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六百多名在万言书上签名通过。在这份上书中,康有为以极其悲愤的心情,痛陈《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前三项为“权宜应敌之谋,非立国自强之策”,而变通旧法,才是“自强之策”,于是提出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和教民之法三项变法主张。又建议载撤冗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改革官制。于每十万户举出“博古今、通中外、明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供皇帝咨询”、“并准其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词”, “凡内外兴革大政,筹饷事宜,皆令会议于太和门”,所有人员,岁一更换, “若民心推服”,可继续任用。总之,上书的内容既包括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要求,也包括了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要求。这次上书虽被都察院拒绝,未达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全文已辗转传诵,风行一时,上海、广州等地还特地为此刊印《公车上书记》,广事宣传。各省举人回到本省,也多少传播了这种言论,从而扩大了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要求变法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次上书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开端,康有为从此成为全国注目的维新派的领袖人物。

猜你喜欢

  • 榆园人民抗清斗争

    清军入关之初鲁西曹州榆园人民的反抗斗争。首领有任七、张七等。农民军以濮州、范县为根据地,活动于朝城、观城、郓城、城武等县,凡数百里,众号百万。利用榆林作掩护,并掘地道,不时出入,屡败官军。顺治五年(公

  •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所规定的文体。明代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的格式定为八股文。其程式乃朱元璋与刘基所定,文章仿宋代经义,用古人语气,排偶体裁。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

  • 南平

    又称荆南,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24年,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所建。高季兴,原名高季昌,少为人家僮,后随养主归朱全忠,以军功迁至颍州(今安徽阜阳)防御使。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为朱梁封为荆南节度使,

  • 新附军

    元代军队的一种,系指收编的南宋军队。元统一后,和其他军队相参并用,或镇戍,或屯垦,或参加军事征讨。

  • 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又称《中英通商章程》,为中英《天津条约》的补充条款。根据《天津条约》的有关规定,1858年10月(咸丰八年九月)清政府派遣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到达上海,会同两江总督何桂清等,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

  • 西六师

    西周王朝驻屯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沣水以东)附近地区的军队。《诗经·大雅·常武》有“太师皇父,整我六师”句,西周青铜器《小克鼎》、《禹鼎》等铭文有“西六自”,自即师字。关于周代军队西六师和成周八师(参见

  • 西夏附金

    元德六年(公元1124年)三月,西夏崇宗以辽朝将亡,金军势强难挡,乃叛辽奉表称臣于金。金许以阴山之南,吐禄泊(约为今内蒙古岱海)以西之辽朝西北故地割归西夏。次年辽亡。夏乘金、宋两国为实践“夹攻之约”发

  • 武胜城战役

    宋夏间一次重要战役。西夏梁太后与外戚乙埋执政后,采纳汉官景询建策,谋发兵控制河西地区。天赐礼盛国庆四年(公元1072年)闰七月,出兵进攻吐蕃所据之战略要地武胜城(今甘肃临洮)。吐蕃首领瞎药战败,正欲弃

  • 南书房

    清康熙时为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而设置的机构。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满族贵族权力极大,不仅与皇帝独揽大权相抵触,而且不利于清朝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加之后来议政王大臣“半皆

  • 苏武牧羊

    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苏武,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遇匈奴内乱,被单于扣留。匈奴软硬兼施欲迫使苏武投降,苏武不屈服,被迁徙至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匈奴声称待公羊产子方使苏武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