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北方和东北古族名。一作秽、;有说《诗经·大雅·韩奕》“其追其貊”之“”,即。是“貊”的单称(一说与貊是两个族称,周初至春秋初才混合为一族)。有人认为,“”,意为“水多之貌”,古音读“Sei”,在高句丽语中是“东方”的意思,因春秋时受戎狄逼迫向东迁徙,把东方看作追求光明的唯一出路,迁到清漳河时遂以“”为族称。在先秦文献中,“”出现多于“”。所在众说不一,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今山西东部清漳河流域至今河北沧州市一带,古有水与邑,应是其春秋时期的聚居地。战国时往东北迁徙,与周初迁来的同种错居杂处,大体散居在今松嫩平原、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以及朝鲜半岛江原道地区。《后汉书》等《夫余传》记载的“地”或“貊之地”,指今以吉林省农安县为中心的松嫩平原地区;《传》中的,分布在今朝鲜半岛东部元山至江陵的江原道一带;《新唐书·渤海传》中的“貊故地”,主要指今兴凯湖以南至图们江流域地。早期以渔猎为生,后逐渐有了农业生产。迁居东北地区后,特别是居松嫩平原地区者,以农牧业为主;居其他地区者,渔猎生产仍占重要地位。汉魏史书有传的人,后人又称之为“东”,虽尚有渔猎生产,但自汉元朔元年(前128)其首领南闾率众至辽东郡内属后,社会有迅速发展,已知种麻,养蚕桑,作绵衣;产名弓“檀弓”,出“果下马”;山川各部有界,不得任意跨越;官有侯、邑君、三老;有法禁,“杀人者偿死”,侵犯他人邑落者辄“责生口牛马”;其俗同姓不婚,有病死者弃旧宅造新居,常在十月祭天昼夜饮酒歌舞。战国末及其后出现的夫余、高句骊、沃沮等族,是其后裔。汉魏以后,除少数融合入汉族外,大多加入高句骊族。

猜你喜欢

  • 阿第

    清朝武官。蒙古正白旗人。康熙十三年(1674),以副都统从顺承郡王勒尔锦征叛藩吴三桂至湖广,连败敌将陶继智于宜都县松滋朱家铺。十四年,征叛镇王辅臣,率本旗兵败其子王继正兵于平凉府。三十年(1691),

  •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

    书名。清道光九年(1829)曹振镛等奉敕撰。80卷。是关于清朝政府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的记录。以年、月、日编次。凡有关张格尔窜乱的奏报、上谕,以及清廷出师平叛的敕命等,俱多收录。是了解张格尔叛乱和清廷出

  • 卡约文化

    青铜时期古羌人文化遗存。因最先发现于青海省湟中县卡约村而得名。分布于整个湟水流域,而以湟水中、上游为中心区,时代大致相当于周初。殉葬物以家畜为多,且贵;陶器少,骨器最多。动物纹饰也较显著,表现了强烈的

  • 曹国

    西域古国名。昭武九姓国之一。建都那密水(今泽拉夫善河)。旧为康居地。国初无主,臣属※康国。康国王令子乌建领之。都城方3里(一作千里),兵千余人。居民好音乐歌舞,善商贾。俗信得悉神。隋大业(605—61

  • 水族称一片地方为埲。元朝在今贵州荔波县地置州,分16埲。设土司后,为土目一级行政单位。设埲目总理其地事务。至元十三年(1276),降州为县,改属湖广行中书省庆远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明洪武(136

  • 琉璃桥

    西藏拉萨古桥名。因系宇妥家族出资兴建,藏语通称“宇妥三巴”,即“宇妥桥”。在拉萨大昭寺西,布达拉宫东。相传为唐代古迹。桥身五孔,为甬道式建筑,绿瓦飞檐,琉璃为料,故俗称琉璃桥。《卫藏通志》载有此桥,今

  • 科麦

    地名。在今西藏自治区东部。东跨怒江,西倚觉聋山,北以察洼降山顶与昌都为界。康熙五十九年(1720),岳钟琪至昌都收复喀木以南数十部落,差成都同知、四川提标游击黄善材往勘其地,划归昌都呼图克图管辖。雍正

  • 修巴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湟中县西南临近鲁沙尔之上新庄、大源、盘道、大才一带。清代称塔尔寺族,民国时称金塔乡,解放后曾改为金塔藏族自治乡。相传是雍正(1723—1735)间,罗卜藏丹津叛乱被平息后划归塔尔寺管

  • 习尼昆

    金代女真语借用辽代契丹语的官名。诸乣和诸移里堇司中的小官,掌本乣差役等事。位于※详稳、※麽忽之下。

  • 涿涂山

    汉代匈奴地区山名。又作涿邪山。位于今蒙古国阿尔泰山脉东南部一带。为军事要冲,汉与匈奴屡战于此。西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遣因杆将军公孙敖、强弩都尉路博德会于该地,击匈奴,无获而还。东汉明帝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