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家苗
贵州古族名。亦称侬家苗。相传明时其先人自外省奉调入黔,因身披龙甲,故名,其本无考。分布于贵州安顺、镇宁、永宁、清镇、惠水一带。有大头龙家、马镫龙家、狗耳龙家(亦称“小头龙家”)、白龙家(亦称“曾竹龙家”)等支。其俗男子剃发,与汉人同,妇女绾髻,以青布方巾蒙首,短衣长裙,尚青白色。男女勤于耕织。通汉语,识汉字。其它习俗与当地汉族略同。
贵州古族名。亦称侬家苗。相传明时其先人自外省奉调入黔,因身披龙甲,故名,其本无考。分布于贵州安顺、镇宁、永宁、清镇、惠水一带。有大头龙家、马镫龙家、狗耳龙家(亦称“小头龙家”)、白龙家(亦称“曾竹龙家”)等支。其俗男子剃发,与汉人同,妇女绾髻,以青布方巾蒙首,短衣长裙,尚青白色。男女勤于耕织。通汉语,识汉字。其它习俗与当地汉族略同。
明代云南威远州傣族首领。被明封为威远州(治今云南景谷县)土知州。永乐二十二年(1424),入朝贡马及方物,赐以钞、纻丝、罗纱。宣德三年(1428),复遣头目招刚等进贡,赐以织金纻丝、纱罗及信符。以其地
又称莪昌、蛾昌等。元明时对景颇族、阿昌族先民的称谓,即唐以来之※“寻传蛮”。主要散居于澜沧江上游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带。部分由于接受了附近汉、傣民族的经济文化影响,分化为近代的阿昌族;发展比较落后的
元朝官署名。掌诸王事宜。成宗大德九年(1305),以灭怯秃等8人充任。掌诸王、驸马、宗姻、朝觐傧介之事,并与蒙古翰林院官共同译写润色诏令。因“其贵似侍中,其近似门下,故特宠之以是名”(《元史·百官志三
拓跋鲜卑八部落首领的总称。拓跋鲜卑在向南发展过程中,吸收许多鲜卑和非鲜卑部落,组成新的部落联盟,其成员有拓跋、纥骨、普、拔拔、达奚、伊娄、丘敦、俟亥等部,即所谓鲜卑八部或八国,其部落首领称大人,总称八
①(?—1697) 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部台吉。又作鄂勒衮。绰罗斯氏。杜尔伯特首领阿勒达尔台什子。康熙二十九年(1690),从准噶尔部噶尔丹进犯乌兰布通,兵败,率众三百余走图拉河界。三十六年(1697)
?—1797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一等承恩公奎林之子。出嗣伯父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袭爵。擢头等侍卫、尚荣正、镶蓝旗护军统领,授奉宸院卿。嘉庆二年(1797),奉命偕副都统阿哈保率东三省兵赴湖
书名。有关镇压广西少数民族起义的记事。1卷。明张廅(字延玺,今江苏江浦人,汉族)撰。明天顺八年(1464),瑄为广西右布政使,参与镇压广西瑶、壮等少数民族武装起义,并逐日记录出征状况,汇为是书。日记始
1930年5月29日至6月12日由蒙藏委员会在南京召开蒙古会议通过,次年10月,经南京国民政府增删、修订公布。共37条。主要内容是:明确蒙古各盟部旗的法律地位,肯定盟旗为一级行政单位。旗隶于盟,各盟部
清代新疆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萨雅克部首领。道光四年(1824),张格尔犯边,为喀什噶尔(今喀什)帮办大臣巴彦巴图所败,遁。巴彦巴图乘机纵兵杀掠。其妻孥及部众百余人皆惨死。为报杀亲之仇,遂会张格尔部2
参见“伊拉古克三”(8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