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鄂尔泰

鄂尔泰

约1680—1745

清朝大臣。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字西林,号毅庵。世居汪钦。康熙举人。四十二年(1703),袭佐领,授三等侍卫。五十五年(1716),迁内务府员外郎。康熙末,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亲王(清世宗)的心腹。雍正元年(1723),特擢江苏布政使。后迁广西巡抚,寻调云南,摄总督事。四年(1726),首倡实行“改土归流”,在西南各民族地区设置州县,改土司为流官,以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治,被采纳。六年,清廷拟推行改土归流,特授其为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任内,剿抚并用,完成改土归流。又镇压云贵苗族人民起义。十年(1732),授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一等伯爵,督巡陕甘。任内,整治军务、大举屯田,成绩卓著,深受雍正帝倚信。支持张广泗等征讨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十一年,先后充《八旗通志》馆、《皇清文颖》馆总裁。雍正帝死,受遗命辅政。乾隆帝即位,与张廷玉总理事务。元年(1736),相继充《三礼义疏》、《农书》总裁。三年(1738),兼议政大臣。六年(1741),授军机大臣兼领侍卫内大臣。任内,多次巡视河工。又因充会试主考官,故门生众多,人称“鄂党”。十年(1745),加太傅。以病请解任。卒,谥文端。

猜你喜欢

  • 雅卡皮罗

    哈尼语音译。意为“祭祀谷神”。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一种万物有灵崇拜。每年五月的某日,由村寨宗教头人“最玛”率领群众到河边祭龙(谷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毕,由“最玛”带头播种,其后各户才能进行播

  • 三蜀

    古地区名。系广汉郡、犍为郡、蜀郡三郡之合称。蜀郡秦时置,广汉郡、犍为郡为汉初及武帝时先后自蜀郡析置。三蜀之地约当今四川中部、贵州赤水河流域、三岔河上游及云南金沙江上游以东和会泽以北地区。境内除蜀人外,

  • 峒僚

    唐宋时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泛称。一作洞僚,亦称峒民、俚僚、乌武僚、西原蛮、黄峒蛮、侬峒蛮。以其居地多溪峒而得名。分布在中国南方各省山区。首领称“峒主”,或“峒首”、“峒官”,居民称“峒民”,或“峒丁”。以

  • 阻午可汗

    唐代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名迪辇俎里,又作迪辇祖里、迪辇组里。唐赐名李怀秀,又作李怀节。属遥辇氏族。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在部落联盟军事首领涅里操持下,名义上经众部选举为联盟首领,依突厥例称“可汗

  • 参见“叭”(542页)。

  • 噶尔弼

    ?—1738清朝大臣。蒙古科尔沁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卓哩克图亲王乌克善孙,博木博什台吉子。康熙五十六年(1717),从帝木兰行围,赐孔雀翎。五十七年,授二等台吉。五十八年,擢散秩大臣。六十年(1721

  • 唐德尔格玛

    土族语音译。青海互助地区土族民间对歌曲调。因歌词以“唐德尔格玛”为衬词故名。系一种赞歌。相传最初用于赞颂自己的庄廓。后作为宴席曲和婚礼中的问答歌。结婚的头一天傍晚,通常由“纳什金”(娶亲人)在女家门口

  • 色古都

    亦译苏古笃、苏古杜,见“火不思”(392页)。

  • 朵兰人

    见“多伦人”(849页)。

  • 伊蠡王

    匈奴王。名佚。率部驻牧伊和谷(在今新疆腾格里山)。东汉安帝延光三年(124),为西域长史班勇所率龟兹兵万余击败,退出车师前部。自是汉与车师前部复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