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部落

部落

原始社会由若干氏族或二个以上胞族组成的社会组织。有的由几个具有血缘关系的新老氏族结合而成,有的是几个保持通婚关系之毗邻氏族的联合。血缘系谱已不是组成部落的必要条件。对其形成有3种不同看法:出现于氏族之前;与氏族同时;在氏族之后。国内以后两种观点为主。部落有专门名称,一定的地域疆界,统一的语言或方言,特定的经济、宗教、文化活动,以及酋长、军事首领、祭司和部落议事会。为对付其他部落的征伐或图谋向外扩张,具有共同语言、血缘、或姻缘关系的部落,往往在相互需要的前提下,结合成部落联盟组织。按社会发展阶段,通常有母系部落和父系部落之分;按主要经济形态则称之为采集狩猎部落、游牧部落、农业部落等。部落组织前期,保留着较多民主气氛。酋长等头人由部众民主选举产生,不称职者可以撤换。随着私有制经济成分增长,贫富分化日益明显,军事民主制向酋长专权倾斜,酋长本人及其显贵家庭逐步主宰着部落事务和议事会的人选,最终把酋长职位变为世袭。历史上轩辕部落包括青云氏、缙云氏、白云氏、黑云氏和黄云氏五个氏族;庖牺氏部落有飞龙氏等11个以龙为图腾的氏族。姜寨文化遗址系一个完整的部落村庄。春秋时期的濮人尚是一些分散的小部落。在当代少数民族中,还保留着属于次生或变异形态的部落组织。如高山族中的曹人,基本为狩猎部落;高山族鲁凯人,在封建领主制下保留着农业部落躯壳;哈萨克和柯尔克孜族,在游牧社会中残存着部落组织;西盟佤族和珞巴族则是在家长奴隶制下存在着部落制残余。

猜你喜欢

  • 清朝通典

    又名《皇朝通典》。书名。清官修。100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起纂,五十一至五十二年(1786—1787)间成书。体例与《续通典》同,分为九典。记载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至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

  • 也速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伊逊河卫。正统(1436—1449)后设。清代伊逊河在齐齐哈尔东,与屯河(今汤旺河)、伊春河相近。

  • 西倾山

    古地名。又作西顷山、西强山、西豮山、西羌山、罗插普喇山。因原为西羌所居而得名,讹为西倾山。《汉书·地理志》陇西郡临洮“洮水出西羌中”,“《禹贡》西倾山在县西”。位置东起今甘肃碌曲、玛曲,西北至青海同仁

  • 阿不合

    ①见“阿八哈”(1199页)。 ②见“阿巴海”(1201页)。

  • 达摸

    傈僳语音译。即刀卦。旧时云南怒江傈僳族占卜形式之一。卜卦时用刀一把,将一条细麻绳之两头分别系于刀之两端,问卜者双手抓住该麻绳之中段,手尽量不抖动,口中念诵问卜的目的,并历数诸鬼的名字。如果念到某一鬼名

  • 齐巴克扎布

    ①(?—1756)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乌巴锡子。初授二等台吉。乾隆二十年(1755),随清军征准噶尔部达瓦齐至伊犁,于塔本集赛执杜尔伯特巴朗,赐孔雀翎。继赴乌里雅

  • 移剌众家奴

    金大臣。又作移剌中哥。契丹族。移剌(耶律)氏。积战功,累官河间路招抚使,遥授开州刺史,权元帅右都监,赐姓完颜氏。兴定四年(1220),封河间公,辖献、蠡、安、深等州及河间、肃宁、安平、武强、饶阳、六家

  • 古代云南地区农田面积计量单位。即三人二牛犁一日之亩数。据文献记载,唐代南诏时期五亩为一双。宋元以后,因土地制度发生变化,降为四亩为一双。上官授田40双,上户30双。

  • 马鸿宾

    1884—1960近代西北军事将领。字子寅。甘肃临夏人。回族。马福禄之子,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西宁镇矿务马队队官,兼理蒙古事宜。1912年秋,随马福祥驻宁夏。历任后套统领,新军司令。因清剿哥

  • 甘青宁地区第二次羌民大起义

    东汉顺帝永和四年(139),汉并州刺史来机、凉州刺史刘秉,既不依羌俗,安羌胡,反屡刻虐、扰发羌民。五年,且冻、傅难种羌起兵,攻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联合湟中羌胡东下,进攻三辅,杀长吏;分兵攻武都,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