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达磨赞普愿文

达磨赞普愿文

敦煌吐蕃藏文文献,见《敦煌吐蕃文献选》伯字134号卷子。全卷50行。为吐蕃末代达磨赞普的礼佛发愿文。当写于公元836—842年间。卷首载:“赞普天子乌东甸(即达磨赞普)之功德发愿”。卷尾四个汉字为“赞普愿文”。愿文多以“乌东甸”及“我等”(指臣工)的名义发愿。文载:“赞普乌东甸陛下及我等,以身、言、意对如下予以顶礼:十方三时之如来佛、三身体相所集之一切诸佛、诸忧檀那佛法、十二分殊胜佛法、诸具大菩提心之圣僧、八大听闻之补特伽罗、持德威光辉戒律之(大德)、一切同时显示喜怒体相之诸神。今对福田、众生之吉祥及三宝,将人(似指奴隶)、农牧业(产品)、牲畜、华盖、伞、饰物、果品、香等诸凡一切供品,予以供养。此外,尚有无尚珍贵殊胜三供物,此一切诚心予以供奉。”愿文还表示,要消除十恶等引起的病疫及早逝现象,以保护佛法及王朝政务,并要勤转法轮,求得长生不死,永生菩提;崇信十善,以主动之力使众生获得解脱,造益众生,平安快乐;保护寺院、敬献佛灯,让灯盏布满世间,所献灯油多如大海,所献万物精华堆积如山;扫除愚人,愿众生成为智者,求三界众生不死;断除魔障、修葺旧寺、新建寺院、佛象;愿众生有菩提智慧,供奉般若波罗密多佛经,愿由此通晓大乘佛法及其义理;最后决心过去、现在及将来永施善业,令一切众生集于佛经教导之下,祈求梵天、帝释、四大天王及十天众等诸神赐以加特(祝福),并求不再发生危害赞普乌东甸身体之障碍,望多加保佑。此愿文为吐蕃遗存的少量古藏文文书之一,对研究古藏文及吐蕃宗教信仰,特别是吐蕃王室对佛教的政策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愿文内容表明达磨赞普初曾崇佛,非如藏史所云达磨一向反佛。

猜你喜欢

  • 清安泰

    ?—1809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姓费莫氏。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员外郎、凉州知府等。五十八年(1793),官湖南衡永郴桂道。六十年,赴保靖等地抚辑苗众,以督饷功,赏戴花翎。

  • 湛然居士文集

    书名。元耶律楚材撰。楚材号湛然居士,故以名集。14卷。以诗为主,仅第8、13、14诸卷稍以书序碑记错杂其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编次殊无体例,疑传写者乱之”。书中有扈从成吉思汗西征时所作诗60余

  • 固都逊

    卫拉特蒙古人传统皮靴。流行于青海、新疆等地。以牛皮制成。用料因人而异,台吉多用红香牛皮,中嵌鹿皮,饰以文绣。宰桑也用红香牛皮,但不嵌鹿皮,也不饰文绣。普通牧民穿皮履,或黑或黄,不敢用红色。妇女靴履与男

  • 觉罗海龄

    ?—1835清朝大臣。满族,正蓝族人。初由监生挑取誊录,议叙笔帖式,历任昌陵礼部员外郎、理藩院郎中。嘉庆十七年(1812),官山东道监察御史,巡视南城。十八年,转京畿道监察御史,因拿获协助天理教进攻紫

  • 佛尔们河卫

    见“甫门河卫”(1048页)。

  • 米西苏

    部分彝族的自称。彝语音译,意为“会种水田的彝人”。主要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及冕宁县等地。详见“彝族”(2594页)。

  • 阿里海

    见“阿儿孩合撒儿”(1239页)。

  • 五户丝

    见“科差”(1674页)、“丝料”(652页)。

  • 安顺府志

    书名。贵州地方志书。清常恩(时任安顺知府,长白县,今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主纂,邹汉勋(时为安顺府廪膳,湖南新化县人)、吴寅邦(时为直隶州判,广西永宁州今属永福县人)协修。道光二十九年(1849)始

  • 金城县

    古县名。西汉置,属金城郡。故城在今甘肃皋兰县西南。史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一说,称金,取其坚也。东汉属凉州金城郡。晋因之。西秦乞伏乾归自苑川(今甘肃榆中县东北)迁都金城,称河南王,后改称金城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