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辽上京故城窑

辽上京故城窑

契丹王朝时期重要烧瓷窑址。位于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皇城内(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2里)。约建于辽道宗大康年间(1075—1084)。窑址呈圆形,与江西景德镇窑形略有不同。规模不大,南北约80米,东西约50米。烧制时间亦不长,推测仅烧数年即废。制品质地极佳。技术上受中原定窑影响明显。烧制多白釉和黑釉瓷器两种。作法以拉坯圆形器为主,方形、曲形和印坯的较少。装器匣钵有平底和釜底圆筒形两种。燃料以草木,不用煤。产品现发现多杯、碗、盘、碟、盂、瓶、壶、盒、坛、罐等,尤其盘口长颈瓶、长颈执壶、穿带壶、海棠盘、菱花盘等为契丹典型器物。另有黑釉瓷瓦,制作精细,可能是专供祖州二仪殿所用。产品特点是器底圈足下常有划纹标记,纹路虽筒,但很统一,且精细明显,经整理,共有8种纹样,据推测,可能是生坯定货记号,也可能是合伙搭窑烧造所致,值得注意与研究。

猜你喜欢

  • 碾伯守御千户所

    明代西北卫所名。本碾北地。成化(1465—1487)中置。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嘉靖三十八年(1559),其地山后诸族部联合起兵反抗官军,为明廷所弹压。清雍正二年(1724),改为碾伯县。1928年改为乐

  • 宣抚同知

    官名。元代设置。职位仅次于宣抚使。明代为世袭土官,秩正五品。参见“宣抚使”(1746页)。

  • 阿尔迪

    ?—1696清朝大臣。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初从科尔沁札鲁特地方率众归清,授一等侍卫,累晋至散秩大臣、内大臣。康熙三十三年(1694),奉差安设口外路驿站,于喜峰口外设立15站,古北口外6站,独石口外

  • 满-通古斯语族

    又称通古斯-满语族,通古斯语族。阿尔泰语系的语族之一。包括中国境内的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伦春语、鄂温克语和在历史上使用过的女真语;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埃文基语、埃文语、涅基达尔语、那乃语、乌利奇语、奥

  • 纳勒

    傣语音译,意为“剩余的田”。系指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村社按户平均分配后余下土地,其中也包括离寨的社员交回的份地。多租给寨内劳力较强的单户耕种,也有租给外寨人耕种的,由村社负责收租,租金用于村寨公

  • 唾契汗

    见“契汗”(1563页)。

  • 太乙丹宝

    见“开圣丹宝”(215页)。

  • 南笼起义

    清代布依族农民起义。清朝中叶,封建统治者为了镇压苗民起义,变本加厉地对贵州少数民族进行敲榨勒索,驱使农民前往湘黔参战,致使农民“皆弃田不耕”。嘉庆二年(1797)正月初五,在贵州南笼府(今安龙县)北乡

  • 李师道

    ?—819唐朝官员、地方割据者。高丽人。※李纳子,※李师古异母弟。知密州(治今山东诸城县)事时,师古死,其女(一作属下)秘不发丧,潜遣使迎继之。元和元年(806)七月,唐宪宗授以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

  • 陆吉迈

    清代云南泸水县秤戛区反封建土司的群众首领。双奎地托底人。傈僳族。十九世纪末,因不堪土司压迫,组织群众起义,提出“不抢老百姓,专抢有钱人,打到皇帝门口去”,“杀官安民”等口号,拥众300余人,攻入秤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