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突厥汗国

西突厥汗国

古汗国名。始祖※室点密,为突厥汗国创建者伊利可汗※土门之弟,约北周天和二年(567),灭哒,自立为西面可汗,游牧于乌孙故地(今伊犁河流域),原为突厥汗国的一个分封国。隋开皇三年(583,一作二年),其子※达头可汗宣布独立,使突厥分裂为二部分。五年(585),东突厥沙钵略可汗臣于隋,达头遂称雄西域,但内哄不绝,诸部时起反抗。至达头孙※射匮可汗,于大业六年(610)遣使臣隋,请和亲。在隋支持下,击败政敌,统一诸部,成为西突厥唯一大可汗,建牙龟兹北之三弥山(南廷,冬都),玉门以西诸族国多役属之。唐武德三年(620,或作二年),其弟※统叶护可汗嗣位,移牙石国北之千泉,势盛。贞观二年(628),统叶护可汗为其伯父※莫贺咄所杀,莫贺咄自立为屈利俟毗可汗,部内不服,汗国分为二大政治势力,一为莫贺咄统治的东厢五咄陆部,一为统叶护子※肆叶护统治的西厢五弩失毕部。十二年(638,一作十一年),五弩失毕部首领欲谷设拥众自立为汗,称乙毗咄陆可汗,与肆叶护可汗之侄咥利失可汗并立,双方以伊列水(今伊犁河)为界,分成南庭与北庭。河之东属乙毗咄陆可汗,建牙镞曷山(今吉尔吉斯山),谓北庭,统天山以南高昌地区;河之西属咥利失可汗,建牙虽合水(即碎叶川,今楚河)北,谓南庭,龟兹、鄯善、且末、吐火罗、焉耆等,皆归其节制。南庭与唐保持和好关系。北庭恃势众与唐为敌。唐太宗扶持阿史那贺鲁,于二十三年(649),命为瑶池都督府都督,授左骁卫大将军。永徽二年(651),贺鲁自号沙钵罗可汗,建牙于双河及千泉,统咄陆、弩失毕十姓,成为西突厥汗国统治者。并于同年起兵反唐。显庆二年(657),遭苏定方、阿史那弥射所率唐军夹击,贺鲁父子兵败被擒,西突厥汗国亡。唐以五咄陆部旧地,置昆陵都护府,任命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昆陵都护;于五弩失毕部旧地,置濛池都护府,任命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

附:西突厥可汗世系

猜你喜欢

  • 都烈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后改汉姓曰强。

  • 巴尔楚克

    清代新疆地名。 ①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乾隆二十三年(1785),设巴尔楚克军台,位于今新疆巴楚县东南比力克勒克里,又作巴勒克勒克。此三地名为同名异译。 ②见《清朝续文献通考》。道光十二年(183

  • 帕莫拉定

    见“拉定”(1366页)。

  • 凤溪长官司

    云南土司名。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十一月置。辖地在今保山东北,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嘉靖元年(1522),改属永昌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并入保山县。

  • 皂衣先人

    高句骊国官号。又写作“帛衣先人”。(1)始见于《后汉书》、《三国志》,为高句骊王家官名,序列第八等级(《北史》、《周书》等言高句骊“大官”凡十二等,中无其名,仅见《新唐书》记有“先人”,为第十一等级)

  • 文成文明皇后

    442—490北魏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皇后。即冯太后。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秦雍二州刺史冯朗女。父坐事受诛,被籍没入宫,由姑母、太武帝拓跋焘之左昭仪扶养。正平二年(452

  • 明德

    ①(?—1770)清朝大臣。满洲正红旗人。姓辉和氏。雍正十二年(1734),由笔帖式补太常寺博士。乾隆初,历官太仆寺丞、步军统领衙门员外郎等。七年(1742),授湖南按察使。九年,因讳饰巴陵县生员方宣

  • 柯尔克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柯尔克孜”,突厥语,系本族自称,一般释为“四十个姑娘”;另可解释为“四十个部落”;或谓为“草原人”等。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散居于其他各县和黑龙江省

  • 讷吾鲁孜节

    见“那吾鲁孜节”(932页)。

  • 彭措康赛

    见“彭康”(2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