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北回民起义

西北回民起义

清朝回族反清起义。同治元年(1862)五月,西北太平军陈得才和捻军张宗禹部,到达陕西渭南,回族人民纷起响应,以华州、渭南仓渡镇、同州(今大荔)王阁村和羌白镇为基地,以任武、赫明堂、白彦虎等为首,组成18大营,人数达20余万,控制渭河两岸。二年初,清廷派多隆阿前往镇压。三年(1864),义军退往甘肃,活动于陕甘边境。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各地回、汉、撒拉、东乡、维吾尔等族,群起响应,遂形成以马化龙为首的宁夏金积堡、以马占鏊为首的河州、以马文义为首的青海西宁和以马文禄为首的肃州(今酒泉)等4支武装起义队伍。新疆以妥明领导的、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地区,也有数支回、维吾尔等族人民联合的反清武装。人数近百万。其中以白彦虎等人领导的陕甘回民起义军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与太平军、捻军协同作战,攻取关中、渭河流域不少城镇,并实行了兴修水利,发展农牧工商业,加强民族团结的政策和措施,加速了革命势力的发展。七年(1868),以白彦虎为首的陕西18大营,由于任武的牺牲,遭挫折,缩编为4大营,退至金积堡,与马化龙义军联合抗清。义军与左宗棠率领的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在金积堡、河州太子寺、西宁大小峡等战斗中,大败清军,击毙敌将领多人。九年(1870),因各义军未形成统一核心,缺乏配合,加之一些首领叛变投敌,各路义军被各个击破。清军占领金积堡,马化龙等一批将领惨遭杀害。河州马占鳌降清,并于同治十一年(1872)编为清军三旗,帮助镇压起义军。次年西宁义军马永福、肃州马文禄相继降清。白彦虎率陕甘义军出走新疆,与新疆回、维吾尔等族各路义军坚持抗清,至光绪三年(1877),白彦虎余部出走俄国,起义全部失败。

猜你喜欢

  • 北周孝闵皇帝

    见“宇文觉”(897页)。

  • 北魏宣皇帝

    见“拓跋推寅”(1361页)。

  • 黑儿普

    彝语音译。意为“负担”。旧时四川凉山美姑地区彝族奴隶社会中的一种剥削制度。过年时,※曲诺、※瓦加(阿图阿加)两个等级每户必须向主子交纳半个猪头、1斤酒;主子家逢有婚丧嫁娶等事,必须交纳鸡、酒、肉,表示

  • 术甲臣嘉

    ?—1222金大臣。北京路(治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猛安人。女真族。术甲氏。袭父谋克。泰和年间(1201—1208),从陕西完颜纲攻宋。历通州、海州同知军州事。贞祐二年(1214),任武器署丞。以救集

  • 南广蛮

    宋代少数民族名。居叙州(今四川宜宾市)东南庆符县(今高县西北庆符镇)之西,与※董蛮、※石门蕃部合称叙州三路蛮。大观三年(1109),酋领罗永顺、杨光荣、李世恭等各以地内附,诏建滋、纯、祥3州,后皆废。

  • 合罗气把都儿台吉

    见“哑速火落赤把都儿”(1627页)。

  • 傣仂语

    参见“傣语”(2243页)。

  • 赤桑扬敦

    吐蕃时期“七良臣”之一。松赞干布(617?—650)时吐蕃大臣。尼雅氏之子。又号称“不可缺少的四大臣”之一,政绩卓著。早期吐蕃居民均居山上,以岩洞为室,经其提倡,吐蕃居民从山上迁居河谷地带,建石屋以居

  • 前燕景昭帝

    见“慕容儁”(2439页)。

  • 户族

    参见“的尔勤”(14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