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瑶族

瑶族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有“”、“甘迪门”、“坳标”、“拉加”、“炯奈”、“金门”、“藻敏”、“布努”等不同自称和“盘瑶”、“过山瑶”、“茶山瑶”、“花蓝瑶”、“背篓瑶”、“八排瑶”、“板瑶”、“白裤瑶”和“平地瑶”等30多种他称。共有2134013人(1990年),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湖北和江西等7个省(区),其中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多,有863407人,其次是湖南、云南和广东。没有本民族文字,语言也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勉语、布努语和拉加语,虽同属汉藏语系,但勉语属苗瑶语族瑶语支;布努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拉加语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彼此不能通话。一般通用汉文。信奉道教,崇拜多神,尤其崇奉祖先盘古。其族源说法不一。有人主张源于江浙一带的“山越”;大多数人则认为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秦汉时,其先民分布在今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中下游和洞庭湖沿岸。南北朝隋唐时称“莫徭”,宋以后始称瑶。由于历代封建王朝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广大瑶民先后迁往岭南腹地和云贵山区,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大多“依山险而居”,长期从事广种薄收的刀耕火种农业,过着迁徙不定的飘泊生活。唐宋以后,封建势力逐步深入瑶区,湖南和广西的部分瑶族地区开始向封建领主经济过渡。元明两代,土司制度在广大瑶族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部分地区已出现封建地主经济。到解放前夕,大部分瑶族地区已进入地主经济,但普遍保留着原始村社组织残余的“瑶老制”,有些地区还遗留封建领主制的残余,部分地区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历代统治阶级对瑶族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起瑶族人民不断反抗,明代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清代湖南江华瑶民起义及1933年桂北瑶民反对国民党的起义,都给反动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并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几个瑶族自治县,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农林、工交、文教、卫生等各方面都有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 都僚

    参见“僚人”(2454页)。

  • 清饶四朗

    清代西藏第穆寺高僧。藏族。掌办商上事务第穆呼图克图与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不合,被害。清朝革除十三世达赖名号后,他偕同布赉绷寺(哲蚌寺)洛岭扎仓喇嘛察阿甲养摄尔扎、工康洛桑登周等人联名为第穆呼图克图鸣

  • 酸甜乐府

    散曲集。元代畏兀儿文学家贯云石(号酸斋)、嘉兴汉族士人徐再思(号甜斋),俱以散曲著名。元人称散曲为“今乐府”(即当世乐府诗),故世称二人散曲为“酸甜乐府”(见《尧山堂外纪》)。近人任讷将两家散曲合为一

  • 马邻翼

    1864—1938近代教育家。字振吾,或振五。湖南邵阳人。回族。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科举人。被选送日本留学。就读于“弘文学院”,研究教育。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年底回国,立志兴

  • 南京

    地名。中国历史上首都或陪都的建号。所在因朝代或时间不同而有异。我国少数民族建号南京的有:①渤海王国五京之一。大钦茂为王时(737—793)建,以地在渤海国南境,故名。故址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但有在该

  • 博尔忽

    ?—1217蒙古国大将。又译孛罗忽勒、博罗浑、钵鲁欢、孛罗浑、博鲁温等。许兀慎氏。以智勇著称。原附属主儿乞部,南宋庆元三年(1197),主儿乞部亡后,被铁木真(成吉思汗)母月伦收为养子,充当“那可儿”

  • 成汉太宗

    见“李雄”(1022页)。

  • 噶阿

    藏语音译。西藏地方铸造的铜币之一。面值作藏银5分。1909、1913、1918、1922年先后铸造发行。1918年铸造者较1913年以前铸造者重量轻,正面铸狮子图形,背面中央铸面值“五分”字样。称前者

  • 六郡大姓

    西晋时期流民军诸首领。六郡指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及阴平。元康八年(298),六郡大姓阎、赵、任、杨、李、上官及氐叟梁、窦、符、隗、董、费,率领避乱就食流民10余万众经汉中入蜀。在迁徙途中,风餐

  • 马訾水

    古水名。即今中朝界河鸭绿江。始见于汉代,亦称益州江(有说亦作“浿江”,不确)。晋又称箭(剑)川江。唐时其名尚存,又称鸭渌江、洗袍河。源出中国吉林省东南白头山,西南流至辽宁省丹东市南注入黄海,流长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