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滇东北苗文

滇东北苗文

苗语滇东北次方言文字。简称滇东北苗文,是建国后为苗族改革的一种文字。滇东北苗文是本着尽量与汉语拼音方案汇通的原则而设计的,是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区石门坎寨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滇东北苗文声母共有56个,除了与汉语相同相近的声母b、p、m、f、w、z、c、s、d、t、n、l、zh、ch、sh、j、q、x、y、g、k、h等22个之外,还有带鼻冠音的闭塞声母,各个发音部位不同的鼻冠音一律用n表示,如nb、np、nz、nc、nd、nt、ndl、ntl、nj、nq、ng、nk、ngh、nkh等;清化的鼻音、边音声母用在鼻音、边音前面加h的办法表示,如hm、hn、hngg、hl;卷舌塞音、鼻音声母用在舌尖中音字母后面加上的办法表示,如dr、tr、ndr、ntr、nr;dl、tl、ndl、ntl声母中的l,并非边音而是边擦音;小舌塞音声母用在舌根塞音后面加h的方法表示,如gh、kh分别表示[q]、[qh];由于有带鼻冠音的声母ng,舌根鼻音声母写作ngg,和汉语拼音方案不同;h有两个,一个清一个浊,表现形式一样,用声调表示清浊。韵母共有21个,其中用w表示展唇后高元音,ang表示展唇后低元音和展唇后高元音的复合音,eu表示圆唇前次低元音和展唇前高元音的复合音,yu表示展唇前高元音,其余的单元音、复合元音韵母与汉语拼音方案的相同。声调有8个,与汉语的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相当,分别用字母b、x、d、l、t、s、k、f表示,其调值分别为54、35、55、33~11、33、53~31、11、53~31。阳上、阳去和阳入各有两个调值,名词性音节的调值为前者,非名词性音节的调值为后者,为了在声调字母上和其它方言文字取得一致,这三个声调虽各有两个调值,但各用一个声调字母,即分别用l、s、f作声调字母。滇东北苗文主要适用于云南省彝良、大关、昭通、永善、巧家、武定、禄丰、禄劝、楚雄、曲靖、宣威,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织金、普定、六盘水等县市说滇东北次方言的苗族。约有30万人。滇东北苗文方案系1956年10月在贵阳召开的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上通过的,1957年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

猜你喜欢

  • 守官僚

    古族名。僚人的一支。唐代对黔中道黔州东南地区僚人的总称。分布在※东谢蛮以南,即今贵州从江、荔波一带。俗与东谢蛮同。今侗、水、布依等族与之有密切关系。详见“僚人”(2454页)。

  • 赶秋

    ①苗族节日。每年夏历立秋日举行,延续二三天。相传,古时有一苗族青年巴贵达惹,为寻找心爱的姑娘七娘,设制了一种可以同时乘坐8个人的风车式秋千。在秋千上男女青年对唱苗歌。最后终于通过对唱找到了七娘,结为伉

  • 亦里察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改作伊拉齐卫,并说清代伊拉齐山在吉林城(今吉林市)西90里。

  • 豪格

    1609—1648清初宗室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宗※皇太极长子。初从征蒙古察哈尔、鄂尔多斯诸部,因功封贝勒。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随贝勒代善征扎鲁特部,尽俘巴克等十四贝勒。天聪元年(162

  • 吴颉

    东晋南北朝时期柔然贵族。郁久闾氏。柔然东部首领※匹候跋子。北魏登国(386—396)初,柔然摆脱鲜卑拓跋部控制。登国六年(391),遭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攻击,随父西逃途中,被魏军击败于南床山(今席勒山)

  • 纳马之族

    又称“茶马之族”、“中马之族”。指根据明朝政府颁发的※“金牌信符”,定期以马易茶的少数民族。主要包括居住今甘、青地区从事畜牧业生产须尽纳马义务的撒里畏兀儿、藏、蒙古各族。其中西宁卫的安定、阿端、曲先、

  • 鄂尔图玉兹

    见“左部哈萨克”(459页)。

  • 乌罗府

    府名。明置。元置乌罗龙干等处长官司,治所在今贵州松桃县西南乌罗。明洪武(1368—1398)初,改为乌罗长官司。永乐十一年(1413),改为府,隶贵州布政使司。领有朗溪、答意、治古、平头著可等长官司。

  • 清江

    见“夷水”(759页)。

  • 伊特勿失可汗

    薛延陀汗国末代可汗。名咄摩支,真珠毗伽可汗夷男之兄子。唐贞观二十年(646)拔灼败亡后,被余众拥为可汗,遣使入唐,请仍居郁督军山北。唐遣兵部尚书崔敦礼优加绥抚,又虑其为碛北边患,命李世绩率九姓铁勒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