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清文鉴

清文鉴

书名。清官修满文分类大型辞书。计有《清文鉴》、《满蒙文鉴》、《增订清文鉴》,三体、四体、五体清文鉴等多种。《清文鉴》为傅达理、马齐、马尔汉等奉敕编,康熙帝审定。康熙十二年(1673)始修,四十七年(1708)书竣。分280类,收词12000余条,附有按字母排列的总纲索引。有清代刻本,后收入《四库荟要》。《满蒙文鉴》为拉锡等编,康熙四十九年(1710)开始编,五十六年(1717)书竣。所收词与《清文鉴》相同,用满蒙两种文字注释。《增订清文鉴》为《御制增订清文鉴》的简称,又名《两体清文鉴》,大学士傅恒(1720—1726)奉敕编,乾隆帝审定。乾隆三十六年(1771)完成,越二年(1773)刻印。该书以康熙《清文鉴》为基础大加增删,增收新词4700余条,凡18000余条。分正编和补编两部分,正编41卷,补编5卷。改文言为日常用语。曾收入《四库全书》小学类。《三体清文鉴》为永瑢等奉敕编,乾隆四十四年(1779)完竣,五十七年(1792)刻印,该书是由《清文鉴》和《满蒙清文鉴》发展而来,因此又称《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与《御制增订清文鉴》有很大差别,取消了满文注解,以3种文字循环标记。 《四体清文鉴》编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至六十年(1795)之间,刻本完成于19世纪初。有道光三十年(1850)刻本。该书由《御制增订清文鉴》发展而来。是满、藏、蒙、汉4种文字对照的词汇本,没有注音和注释。《五体清文鉴》,即满、藏、蒙、维、汉5种文字对照的词汇本,词汇与《四体清文鉴》相同,仅增加一栏维吾尔文和三栏注音。约成于乾隆末年。只有抄本传世。原本6函,36册,共2563页,1957年民族出版社据抄本影印。具有历史和实用价值,是学习、翻译和研究满文等文字的重要文献。

猜你喜欢

  • 嘉色仁波切

    青海郭隆寺(佑宁寺)创建者。全名嘉色屯月曲吉绛措。藏族。西藏达布地区人。随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出家,在达布扎仓学经,从三世达赖、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等学习佛典。后赴彭域久波山,在凯珠琼波修道处修行,取得许

  • 马合木·太

    西辽大臣。一作马哈穆德泰。末主直鲁古时期为大丞相。天禧(1178—1211)末年,闻属地花刺子模(原苏联咸海以南一带)首领摩诃末欲反,拒缴贡赋,奉命前往督查,遂回朝奏告,西辽与花刺子模关系开始紧张。

  • 恰喀拉

    见“恰克拉”(1725页)。

  • 森本堪布

    藏语音译,僧官名。过去在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宫内随侍起居的僧官,为内侍系统最高僧官之一,受※基巧堪布(又作基恰堪布,意“总堪布”)管辖。秩二品。对下、对外权力很大。

  • 八家

    清代满族中拥有特权的八大家通称。天命七年(1622),清太祖努尔哈赤“立八和硕贝勒共事议政,各置官属,凡朝会燕飨皆异其礼”(嘉庆《清会典事例》卷2),于八旗中各主一旗,亦称八固山贝勒。其权势居一人之下

  • 小播五

    即“闻国兴”(1726页)。

  • 房客

    明末至解放前保安族社会中农民阶级的一个阶层。其来源主要为破产流落该地的农民及当地的孤儿与无房地、无依靠者。政治经济地位较长工略高,稍有自由。租种土地,与贫苦农民一样遭受剥削与压迫。平日要承应地方头人的

  • 佛庐

    藏族音译,意为“毡帐”或“宝帐”。唐代吐蕃人居住之帐幕。贵族与百姓均居之,有大小之别。《新唐书·吐蕃传》:其赞普“联毳帐以居,号大拂庐,容数百人。其卫候严,而牙甚隘。部人处小拂庐。”其百姓所居小拂庐,

  • 大漠州都督府

    唐代在西突厥地区设置的羁縻机构。又作大漠都督府。高宗显庆三年(658)以葛逻禄炽俟部(一作婆匐)置。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职位世袭。辖地约在今新疆福海县一带(一作在乌隆古河以西地区)。隶北庭都护府管辖

  • 察拉克

    维吾尔语音译,又译察喇克、札拉克、辄勒克。原义为“四分之一”、拃、秤子。此指重量单位。各地标量不同,有10斤、20斤、16斤为1察拉克者。但称量药材、生丝、香料的察拉克是称量粮食之察拉克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