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法尊

法尊

1902-1980

藏传佛教学者。通称法尊法师。汉族高僧。原籍河北人。武昌佛学院首届毕业生。曾主持汉藏教理学院(1930年建于重庆)。毕生研究藏传佛教,被誉为国内西藏学之第一学者(见太虚:《我去过的西藏》序)。1925至1936年间,两次入藏,学经八、九年之久。通藏语文,尤精藏文佛经,曾将藏文大藏经中之缺佚者,由汉文佛经原版译成藏文,以补之,深得藏僧崇敬,被藏人称为法尊格西或仁波切(僧宝)。平生探究西藏佛学,直至80年圆寂。精通英文,是借译西方学者之作而传播的先驱者之一。其著述甚丰,有古代,有当代,有学理,又有治藏之议;有语文之教授,又有纯教义之专述,皆以藏传佛教为中心。所译宗喀巴名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最为著名。又有译述之作《宗喀巴大师传》。所著《西藏民族政教史》是一部早期通论性藏传佛教专著,对各教派之特色多有点睛之笔,凡治藏学者无不以此为导引。其《密宗法要》一书为其研究并介绍“藏密”的名著,成为至今研究“藏密”的正宗。因其系僧人出身,又于藏区寺院从师学法,故其语出多珠机之言。其《藏文文法》及《藏文读本》(8册)二书,为国内最早供学习藏语文的专著。深入浅出,并涉及佛教用语,以适应藏学之需和藏族民情,国内早期学藏语者多以此为课本。对近现代西藏社会历史及现状亦深有研究,著有《我去过的西藏》、《现代西藏》等书。解放后在担任中国佛协负责人的同时,仍笔耕不辍,编译《格西曲扎大辞典》,译注《白史》,撰写《中国佛教》藏传佛教部分。死后塔葬五台山。

猜你喜欢

  • 耶律濬

    1058—1077辽太子。小字耶鲁斡。契丹族。为辽道宗※耶律弘基长子,天祚帝※耶律延禧之父。自幼聪慧,好学知书。清宁九年(1063),6岁时,封梁王。翌年,随道宗行猎,三发三中,深得道宗宠爱。咸雍元年

  • 琉璃桥

    西藏拉萨古桥名。因系宇妥家族出资兴建,藏语通称“宇妥三巴”,即“宇妥桥”。在拉萨大昭寺西,布达拉宫东。相传为唐代古迹。桥身五孔,为甬道式建筑,绿瓦飞檐,琉璃为料,故俗称琉璃桥。《卫藏通志》载有此桥,今

  • 粤西通载

    书名。广西文献古籍汇纂。150卷。清汪森辑。为《粤西文载》、《粤西诗载》、《粤西丛载》之合订本。有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汪氏《梅雪堂》刻本(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善本书)。详见“粤西文载”(2256页

  • 拖雷伊金神像

    成吉思汗幼子拖雷遗像。原供奉于鄂尔多斯杭锦、鄂托克二旗交界处的七眼井地方。因土地被开垦而移于一顶大帐幕中,除神像(画像)外,尚供有包银的匣子两个,后遭抡劫和火灾。解放前二年又搭一外套黄缎顶棚的帐幕以供

  • 旧时云南德宏傣族土司在梁河阿昌等民族地区所设的一级行政单位。与※“㽘”相似。下辖5至8“挡”,每“挡”由一个较大的村寨或若干小村寨组成。由土司直接任命一名撮头,负责所辖各“挡”公共事务和

  • 马新贻

    ?—1870清朝大臣。字谷山。山东菏泽人。回族。道光二十七年(1897)进士,安徽建平知县,署合肥,吏事练达,以勤明称,精力过人。咸、同年间参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同治三年(1864),任浙江

  • 马鸿逵

    1892—1970国民党军阀。字少云。甘肃临夏人。回族。※马福祥之子,早年毕业于兰州陆军学堂。曾任昭武军帮统。辛亥革命后,历任宁夏新军统领、袁世凯政府侍从武官、甘肃新军分统等职。1921年任第五混成旅

  • 铳鼓

    又名“长鼓”。瑶族人民一种传统打击乐器。宋时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岭外代答》已有记载。鼓身多为木质,过去也有用泥烧制,两端粗中间细,状如腰鼓,两端蒙以羊皮,如近人傅角今《湖南地理志》所言:“瑶

  • 朱耶金山

    沙陀首领。又称处月酋长沙陀金山。后唐李氏先祖。唐高宗龙朔二年(662),从武卫将军薛仁贵征讨铁勒,授墨离军讨击使。武后长安二年(702),进为金满州都督,累封张掖郡公。卒,子朱耶辅国嗣。

  • 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

    明代四川藏区土司名。洪武三十年(1397)置。治所在今四川康定。以其地酋长为宣慰使。其设置结束鱼通、宁远、长河西三地各自为部的历史。永乐十三年(1415),遣使入朝贡马及方物,并以“西番无他土产,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