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

明清两代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官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土司是元代以来封建王朝在部分民族地区对其土著首领授与世袭官职,使其仍按传统旧俗管理原辖区及百姓,通过他们对民族地区实行间接统治的特殊地方政权形式,是为适应当时历史发展需要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统治方式,对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土司世官其土,世有其民,对辖区土民进行残酷压迫和肆意苛索,不断扩充势力,相互仇杀,某些甚至抗命朝廷,不仅拒绝向中央王朝履行规定的职责和义务,而且不断发动武装叛乱。明永乐十二年(1414)平定贵州思州、思南两宣慰司叛乱后,朝廷下令废除当地土司,设贵州布政司,置思州、思南等8府,改过去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加强了对当地民族地区的控制。但限于明王朝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终未能大规模进行。直到清雍正四年(1726)时,朝廷委任鄂尔泰在贵州、云南、广西及湖广等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和土司的不同表现,使用招抚或镇压,或两者兼用的办法全面推行。政府收缴土司印敕,设府、厅、州、县,委派有任期的官吏进行统治,逐步推行和内地一致的制度,如戍兵、编查户口、立保甲、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及组织乡勇等,对文化教育也作了相应规定。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往,客观上也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一改革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不可能改变当地人民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并且由于诸种原因,改流也很不彻底,有些地区如甘肃、四川、云南等地一带的土司大多存在,一直沿袭至新中国成立之初。

猜你喜欢

  • 宇文护

    513—572北周宗室大臣。字萨保。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人。其先为匈奴苗裔,后称鲜卑宇文氏。※宇文泰兄宇文颢之少子。父死,随泰在葛荣军中,荣败,迁晋阳。北魏普泰元年(531),至平凉(今甘肃

  • 吐蕃奴隶平民大起义

    唐末吐蕃奴隶平民反抗奴隶主的斗争。会昌二年(842),达磨赞普被叶尔巴僧人拉隆贝吉多吉刺杀后,贵族大臣分别挟持其2子,常年争权混战,社会矛盾尖锐。咸通十年(869),奴隶及平民不堪奴隶主的世代残酷压迫

  • 刘元海

    即“刘渊”(859页)。

  • 鲜虞

    先秦时期狄人的一支。西周幽王八年(前774)即见于记载。初分布于西周之北,即今陕北和晋西一带。春秋时成为白狄中最强大的一支,东邻赤狄,奉赤狄潞氏为盟主,建北狄政权。北狄分裂后,长狄赤狄先后被华夏诸侯所

  • 班藏卜

    藏语音译,又作巴藏卜、贝桑波,意为“吉祥贤”。为元代以来藏传佛教中藏族、蒙古族、土族、汉族等高僧于法名之下所系之称号。初,印度那烂陀寺末任座主释迦师利跋陀罗(1127—1225)至乌思藏传授教法,萨斯

  • 噶匝纳齐伯克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又译“噶杂那齐伯克”、“噶咱讷齐伯克”。维吾尔语,“噶匝纳”,本意谓“库”;“齐”意谓“典守”。是指职司粮赋,总管一切库储仓粮的官员。乾隆二十四年(1759)分别被授予四、五

  • 透伦玛路

    萨满教神祗之一。鄂伦春语音译,亦作“透欧玛路”。流行于今内蒙古、鄂伦春族地区。据说鄂伦春人过去供奉的几十种神中,其地位最高,能统治诸神。家家都供。它既能保护人畜平安,也可保佑多捕猎物,故凡人、马有病或

  • 龙州军民千户所

    明代四川地方土司官署名。参见“松潘等处安抚司”(1298页)。

  • 李怀光

    729—785唐朝将领。靺鞨人。本姓茹,父茹常迁居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赐姓李。以壮勇、敢诛杀著称。唐肃宗上元(760—762)中,因功升开府仪同三司、朔方军都虞侯。代宗大历六年(771),兼御史中

  • 盈江设治局

    行政区划名。明清为干崖宣抚司、盏达副宣抚司,属傣族土司。民国二年(1913),分设干崖、盏达弹压委员,民国五年(1916),改设行政委员,隶腾越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改设盈江、莲山设治局。盈江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