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弘吉剌

弘吉剌

蒙古都儿鲁斤(迭儿列斤)诸部之一。又作翁吉剌、弘吉列、晃吉剌、雍吉烈、瓮吉里、翁吉剌惕等。《辽史》译作王纪剌,《金史》译作广吉剌、光吉剌。为一较大游牧部落,有许多分支,主要是亦乞列思、豁罗剌思、斡勤忽讷兀惕、哈剌讷兀惕、也里吉斤等5部。分布在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哈拉哈河流域一带。别有孛思忽儿一支居长城北扯克彻儿一带。西邻蒙古乞颜部,东南与金朝边墙相接,西南与塔塔儿部接壤。据《史集》载,该部亦源出额尔古涅昆两姓祖先,又称其为产于“黄金壶”的三兄弟的后裔,似与蒙古部不同源。以游牧为主要经济方式,有农业萌芽。在蒙古诸部中较发达。汉文史籍列之于“白鞑靼”中。初臣属于辽朝。辽保大二年(1122),耶律大石西行时,曾得其兵援。金时势盛,“尤桀骜,屡胁诸部入塞”(《金史》卷83),扰金边。承安三年(1198),被金军击败,归降。铁木真(成吉思汗)兴起时,内部发生分裂。以德薛禅为首的一支先行归附铁木真,其余以迭儿格克为首的部众于宋庆元六年(1200)、嘉泰元年(1201),屡与札只剌等部结盟,与铁木真为敌,兵败,部分降服,部分逃依乃蛮部。四年(1204),全部归附蒙古。南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成吉思汗封特薛禅之子按陈、孙赤窟等分长弘吉剌三千户,以孛徒统领亦乞列思二千户。元太祖九年(1214),按陈等分得今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为领地,成为漠南五投下之一。曾随木华黎国王征金。德薛禅家族世代与蒙古黄金家族联姻。窝阔台汗时,正式下诏:“弘吉剌氏生女为后,生男尚公主,世世不绝”。终元之世,与元朝皇室保持亲密关系,历代皇后多出于此族,其贵族受封鲁王,以济宁路为分地,受到种种殊遇,享有许多特权。

猜你喜欢

  • 凯音布

    ?—1839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姓富察氏。嘉庆六年(1801)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七年(1812),官吏部左侍郎。十八年,因承修泰陵宝城膨裂多处获罪,发盛京充当披甲。二十三年(1818),释回

  • 速古儿赤

    元朝蒙古官名。又译“速古而赤”、“舒库尔齐”。掌服御事者。《元史·兵志》:“掌内府尚供衣服者,曰速古儿赤。”为※“怯薛”(护卫军、禁卫军)执事之一。文宗天历(1328—1330)初,置奉御24员,其中

  • 觉罗吉庆

    ?—1801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江宁将军万福之子。由官学生补内阁中书,迁侍读,历御史。乾隆五十年(1785),擢镶白旗蒙古副都统,累迁兵部侍郎。奉命赴山东、湖南、湖北、河南审定刑狱,均称旨,调户部

  • 烔奈语

    自称“烔奈”的瑶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六巷、罗香和长垌3个乡的10多个山村,使用人口约计有2000。烔奈语的语言特点:声母分单纯音、复辅音两类,一

  • 达刺乖部

    ①辽代部族名。辽天祚帝保大四年(1124),※耶律大石自立为主,率众西行,至可敦城(今蒙古国哈达桑东),驻北庭都护府,召集该部等18部众宣谕,誓复辽朝大业,获得支持。18部共出精兵万余归大石统率,致使

  • 王文矩

    渤海王国官员。仕于大仁秀和大彝震之世,历任政堂省左允、永宁县丞。3次奉命出使日本。唐长庆元年(日本弘仁十二年,821),以政堂省左允赍大仁秀书聘日。十一月抵日,十二月入日京城。次年正月,日天皇报以宴迎

  • 戈纳

    嘉绒藏语,汉译“黑头”,即“黔首”,俗称“家人”,即奴隶。旧时四川阿坝嘉绒藏区的一个社会等级。多为被头人或管家收养的孤寡或因犯罪被没收财产者,少数来源于抵偿债务自他处购买。一般没有土地,常年为领主从事

  • 满速儿

    1485—1543※东察合台汗国第十三代汗。蒙古族。※阿黑麻汗长子。1501—1502年,※阿黑麻汗出兵支援兄※马合木汗抗击月即别昔班尼汗时,受命留守※吐鲁番,监国,赐汗号。1504年,父卒,嗣位。在

  • 阿勒坦汗

    见“俺答汗”(1884页)。

  • 火药田

    明清时壮族、布依族土司统治区域的田地名称之一。流行于桂西及黔西南罗甸、望谟、安龙、贞丰等地。由土官授与其境内土民耕作。耕者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不得转让典卖。耕作期间,收获归耕者所有,不需交纳粮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