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央语

布央语

我国云南省部分壮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谷拉乡和广南底圩附近的村寨中。说布央语的共约两三千人。除部分老人和小孩外,布央人大都会说汉语西南官话和附近的壮语。谷拉乡俄村的布央语有29个声母和94个韵母。带韵尾时,它的低元音都有长、短的对立,高元音也有短元音和带过渡音的区别,有-i、-u、-щ、-m、-n、-、-p、-t、-k 9个韵尾,它的韵母系统与本语支的普标语和同语族的壮语比较接近;有6个舒声调、3个促声调和1个轻声调。布央语除了单音词和双音节的合成词外,还有带ma、mə、pa和ta等前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这些前缀都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词类没有表示性、数、格、体、式、态等范畴的标志和词形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主要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在谓语后面,表示数量的修饰成分在中心成分的前面,其他修饰成分多在中心成分的后面;时间状语多在谓语或整个句子的前面,其他状语在谓语前、后的都有,但否定副词“不”只能放在谓语及其宾语的后面。表示制止或祈求对方不做某事的“别”,则在谓语前面。这点与拉基语和仡佬语不同。布央语除了跟本语群诸语言,如普标、拉基、仡佬等关系比较密切,同源词比较多,彼此都有一套大体相同的基数词外,跟壮、侗诸语言的关系也相当密切,除声、韵、调等语言系统比较接近,从壮语吸收的借词比较多外,布央语还有少量语词跟周围的壮语不同,却与没有什么接触往来的侗水诸语言相同或相似,例如布央语“房屋”叫luok55,与广西中部的拉珈语和广东怀集县的标语相同;“给”叫nak55,与毛南语相同;“舌头”叫e43me44与侗、水等语言相同。普标语等也有类似情形。可见,它们之间语词相同或相似并不完全是接触和扩散的结果。联系到布央人关于其祖先来自广东、广西的传说和广西贵州一些地方与布央有关的地名很多等情况来推断,布央的先民(普标、拉基、仡佬等先民大概也一样)可能源于我国古百越集团中的其他支系,与源于西瓯骆越的壮侗诸族的先民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后来他们也逐渐向西迁徙,经过广东、广西等地,最后才到达滇、桂、黔边境地区的。

猜你喜欢

  • 瓜州节度衙调处土地纠纷案

    敦煌吐蕃古藏文文献之一。原件见伯字1078号卷子。按内容此件亦可称“悉董萨部落土地纠纷诉状”。全文37行,系残卷。记载汉人部庸与贵公发生土地纠纷,因不易解决,遂将土地献给藏族官员罗热多赞,后二人由诉讨

  • 杨文弘

    ?—482武兴国君主。又作杨文洪,小名鼠。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武都国君※杨文度之弟。宋元徽元年(473),任白水太守,屯武兴(今陕西略阳)。昇明元年(477),奉兄命,以龙骧将军率众攻占

  • 四大林

    指藏传佛教(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四大活佛驻锡的拉萨四大寺院。即功德林(济咙活佛驻场)、丹吉林(第穆活佛驻场),策墨林(策墨林活佛驻场)、锡德林(一说为策觉林,热振活佛驻场)。清册封此四寺之大活佛为“

  • 中国回教文化学会

    近代回族文化学术团体。1938年冬,由白寿彝、杨敬之、谢征波等人发起,在广西省桂林市成立。以阐扬伊斯兰教文化,翻译或介绍伊斯兰教著作为宗旨。会员20余人,多为著名回族学者和阿訇。1941年改名为“伊斯

  • 郓王

    金封爵,次国一字王号。天眷二年(1139),完颜按答海自谭王进封;天德(1149—1153)初,易州易县(今属河北)人平章政事张通古以参机务有功受封;大定二十九年(1189)章宗兄完颜琮受封。宛平人知

  • 云中旬

    见“独卢金”(1708页)。

  • 金安使

    元代藏族对钦差之称谓。元制,钦差大臣奉朝廷之命前往边塞办事,例须佩带牌符为凭证,已知有二种,一为钝角银质长牌,正、反面镶嵌八思巴蒙古文金字:“上天眷命,以神圣皇帝名义,若不从命则治罪至死”。一为虎头铁

  • 沙扎沃巴

    见“沙扎”(1124页)。

  • 桐江集

    书名。元方回撰。8卷。作者以南宋严州守臣降元,任建德路(在今浙江新安江、湘江流域)总管。初编集于在任及解任留居时。建德滨桐江,因以名集。其人学问议论,一尊宋儒朱熹,崇正辟邪,不遗余力;为人行事见于周密

  • 北魏武川镇故城遗址

    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乌兰不浪土城梁村。北魏置分南北两城,南城东西长约130米,南北仅90余米,北墙略向内凹,城墙残高约3米,南墙正中开门。北城南北约400米,东西约300余米,西北墙已塌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