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宣政院

宣政院

元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军政的中央机构。世祖至元元年(1264),始置总制院。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今西藏)来朝见于宣政殿,故改名宣政院。以帝师总领其事。下设院使(秩从一品)、同知、副使、佥院、同佥、院判、参议、经历等官。于所辖吐蕃地分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下设安抚司、招讨司、万户府等机构。院使以下重要官员均由帝师或宣政院举荐,朝廷任命,僧俗并用,军民通摄。遇吐蕃有大事,则置行宣政院办理,有重大军事行动,则与枢密院共同议处。各地方设僧录、僧正、都纲司,总隶于宣政院。武宗至大四年(1311)罢,凡僧人诉讼,悉归有司。文宗至顺二年(1331),复于各地置广教总管府16所,以掌僧尼之政。顺帝元统二年(1334)又罢,置行宣政院于杭州,掌江浙僧政。至正二年(1342),于江浙行宣政院设崇教所,以理僧民之事。

猜你喜欢

  • 史都蒙

    渤海王国大臣。文王大钦茂时官献可大夫、司宾少令,封开国男。唐大历十一年(日本宝龟七年,776),奉命为聘日使,率160余人贺光仁天皇即位并吊王妃丧。自南京南海府(治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吐号浦登船渡海,

  • 杰瓦尚波

    1419—1482明代藏传佛教高僧。壤塘曲尔基寺(位于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第一世活佛。嘉绒夏王贝木宗人。藏族。出身贵族之家。初拜仁钦贝为师,受沙弥戒,赐法名为米旁杰瓦尚波,学习《三律仪取舍

  • 满都海彻辰夫人

    见“满都海哈屯”(2394页)。

  • 忽秃

    ?—1217蒙古国建立前兀都亦惕蔑儿乞部首领之一。又译忽都、忽图、和都、火都、霍都。部长※脱脱子(《史集》作弟)。随父屡与蒙古部争战。宋庆元四年(1198),为克烈部王罕所败,归降。五年,乘王罕遭乃蛮

  • 橄榄坝土把总

    清代云南车里宣慰使司所辖傣族土职。又作勐罕土把总。清乾隆三十年(1765),喇鲊斋随征有功,授土把总世职,传至当代刀栋廷。

  • 众部族军

    见“部族军”(1905页)。

  • 色颇

    藏语音译,意为“地皮税”或“地方差”。又称“渝差”。旧时西藏江孜地区堆穷(小户)向差巴(支差的人)交纳的差税。差巴领种的差地,所有权属西藏地方政府,需支差。堆穷住在这片土地上,即不支差,又喝此地水、拾

  • 泑泽

    西域古湖名。《说文解字》曰:泑泽,在昆仑下。即“蒲昌海”(2319页)。

  • 施食

    藏传佛教举行法事的一种称谓。《元史·释老传》载:西番僧“若岁时祝厘祷祠之常,号称好事者”,“有曰朵儿禅,华言大施食也。”藏语gtorchen,译为“大施食”,举行法事时以糌粑酥油揉成食品施撒,以祈消灾

  • 匈奴河

    汉代匈奴地区河名。又作匈河。今地不详,一说北去令居(今甘肃永登县西北)千里。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将赵破奴出令居击匈奴至此。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骑都尉来苗等追北匈奴亦至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