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外婚制

外婚制

亦称“族外婚”。一种从自己所属社会集团之外选择配偶的制度。发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发展演变流行至今。外婚制是氏族产生的前提和标志。最初由于分工和生存的需要,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原始血缘群体逐步由近及远排除直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开始分裂为二个互相通婚的氏族,并共同组成一个内婚部落。形成氏族外婚、部落内婚。后随着部落内婚界线被打破,还出现部落之间通过婚姻关系以达到结盟的目的。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之后又产生同村不婚、同家族或宗族不婚等禁婚规例。不同阶段的外婚是人类的一大发明和进步,有利于提高人类素质和繁衍,有利于增进通婚各族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促进人们共同体的发展。《礼记·杂记疏》:“诸侯不内取,舅女及从母不得在国中”。即周天子行内婚,诸侯行外婚。近现代汉、满、蒙、畲、锡伯、德昂、苗、黎等族的同姓不婚,纳西、白、水、布依、裕固、撒拉等族的同宗不婚,均系氏族外婚的遗迹。20世纪40年代,我国一些尚残存氏族组织或残余的民族,如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佤、布朗、门巴、珞巴等民族,仍实行氏族外婚制。台湾高山族布农人则严格实行氏族和胞族外婚。侗族有的行宗族外婚,有的行村寨外婚,即使同寨不同姓,也不得婚配。外婚制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主要有:自然选择作用;避免血亲婚配;因抢婚而发生;因图腾禁令而发生;为避免群内冲突等。

猜你喜欢

  • 若干惠

    ?—547西魏将领。字惠保。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南)人。其先世与鲜卑拓跋氏俱起漠北,以部落名为氏,成为内入诸姓之一。冀州刺史树利周子。初随尔朱荣征伐,以战功拜中坚将军。后以别将从贺拔岳西征,解岐州

  • 百越

    亦作百粤。其名始见于战国晚期《吕氏春秋·恃君篇》。古代南方越人一种泛称或总称。以支系繁多,故名。包括句吴、于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滇越、山越等,“各有种姓”。其分布甚广。据《汉书·地理志》

  • 任王

    金封爵,小国一字王号。完颜隈可(一作偎喝)受封。天德二年(1150),与其母太祖妃萧氏同被杀。大安元年(1209),卫绍王完颜永济,封子6人为王,中有任王。

  • 党兀班

    ?—1337元朝宗室。蒙古族。孛儿只斤氏。世祖子西平王奥鲁赤曾孙,搠思班子。袭镇西武靖王爵,以吐蕃各地为领地,以朵哥麻思、算木多城为镇西府(在今青海省互助县松多乡)。顺帝后至元三年(1337),吐蕃发

  • 布泉钱

    宇文氏所建北周铜币名。北周初,尚用北魏※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及※永安五铢等。至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元年(561)七月,更铸布泉之钱,以一当十,与五铢并行。至建德三年(574)六月,五行大布钱铸造后,与其并

  • 达玛仁钦

    1364—1432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藏族。初为仁达哇第子,擅长辩证。约明洪武三十年(1397),拜宗喀巴为师,参与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协助建立甘丹寺。永乐十七年(1419),宗喀巴圆寂,以法衣及头

  • 常例钱

    元朝末年官吏勒索财物的名目。见“撒花钱”(2492页)。

  • 沙汗

    ?—1565东察合台汗国第十四代汗。蒙古族。※满速儿汗长子。满速儿汗晚年退隐,1543年袭父位。在位其间曾与※叶尔羌汗国阿克苏总督马黑麻战争,将马黑麻俘回察力失(今新疆焉耆县),后放回。1565年,掠

  • 木鼓房

    旧时云南西盟佤族村寨中供奉木鼓的茅棚。过去佤族群众相信木鼓能通神,是大家崇拜的对象,故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间安放木鼓的房子,以四根树干为支柱,顶上复盖茅草,结构十分简陋。但修建时,各户都得派人参加,还得

  • 沙里阿特

    阿拉伯语,意为伊斯兰教法典。阿古柏侵入新疆后在南疆地区推行的法规。依据《古兰经》和穆罕默德有关宗教生活、世俗生活、道德规范等论述制定,为处理宗教、政治、社会、家庭和个人生活重要准则。为确保“法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