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壮语

壮语

我国壮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使用人口约1300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东省怀集县、连山县等地。壮语分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北部方言内分7个土语;南部方言内分5个土语。南、北方言之间语音差别比较明显。使用北部方言的人口,比使用南部方言的人口多。壮语有以下特点:语音,声母一般有30个左右,分单纯、腭化和唇化3类。少数地区保留了p, ph, k, khɿ, mɿ,等复辅音声母;多数地区有b和d两个带前置喉塞音的浊塞音声母。元音一般有a、 e、 i、 o、 u6个,有些地区还有ε、ɔ、ə、y。韵尾前的元音有长短对立,有些地方除a外,其余元音的长短对立趋于消失。一般有—i、—u、—щ、—m、—n、—η、—p、—t、—k韵尾。有些地方—щ韵尾已消失;有少数地方—k韵尾变为—?或者消失。声调一般有舒声调6个和促声调2个。大多数地区8个调类都很一致,和汉语的平、上、去、入4声,各分阴阳8个调类相当。汉语借词有早期借词和近代借词。汉语借词的读音,由于借词的时代不同,其读音也不同。早期汉语借词,保留有—m、—p、—t、—k韵尾和8个调类,已适应各地壮语语音。早期借词有派生新词的能力。近代借词,大部分地区都是按汉语西南官话的语音吸收,各地读音一致,但音类特别是调类的对应很不整齐。中南部地区的近代借词,则是按当地长期形成的早期借词读音吸收。语法,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在宾语之后,但由于受汉语的影响,有的补语也能在宾语之前。名词的修饰语,除了“二”和“二”以上的数词与量词组合的词组在名词之前外,都在名词之后。有许多表示事物类别的量词。词汇,基本词汇以单音节词居多,多音节词多是合成词,多音单纯词很少。合成词有两类,一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另一类是由词根加前加成分或后加成分构成。在单音节的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大都可以加描绘性的后加成分。有相当多的汉语借词。有汉语借词与本民族词并存并用现象。在壮族聚居地区,壮语是壮族的主要交际工具。居住于城镇或市郊的壮族居民、壮族的公职人员、知识分子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大都兼通汉语,他们中的少部分人已转用汉语。杂居于壮族地区的其它民族,大都兼懂壮语。

猜你喜欢

  • 扎西康赛

    见“锵清”(2452页)。

  • 耶什它姆

    长犴皮裤。鄂温克语音译。额尔古纳河地区使用驯鹿鄂温克人旧时传统下装。分长短两种,此为长裤,秋冬穿;短裤称“和勒刻衣”,夏季穿用。

  • 黑鲁

    见“哈烈”(1630页)。

  • 绥京驿道

    清代通蒙古地区驿道。自京师北行370里至宣化驿,120里至怀安县驿,60里至高山站,60里至聚乐堡驿,60里至大同县站,60里至高山站,60里至左云站,60里至右玉县站,20里至杀虎口站,100里至和

  • 流流帕

    云南傈僳族对相邻的普米族的称呼。参见“普米族”(2291页)。

  • 龙江府

    地区名。位于今黑龙江省西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升黑水厅置。治所即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辖域南北660余里,东西660余里。东界海龙府拜泉县,西接札赉特旗,南邻安达厅,北连西布特哈。虞、夏、商、

  • 三月街

    白族传统节日和街期。又称祭观音街、观音街或观音市。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起在大理城西点苍山脚下举行,为期5—7天。相传唐代永徽间(650—655)某年三月十五日,观音菩萨来到中种峰下,征服了恶魔罗刹,开辟

  • 答儿麻

    见“答儿麻失里”(2240页)。

  • 萧卓真

    见“昭烈皇后”(1648页)。

  • 兀没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皆设有瓦里。兀没为辽穆宗※延昌宫下之一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