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真
见“昭烈皇后”(1648页)。
见“昭烈皇后”(1648页)。
彝语音译。意为立户奴隶。解放前,四川凉山普雄地区彝族奴隶社会中,对曲伙(曲诺)、瓦加(阿加)所占有奴隶的称谓,其等级地位与一般阿加稍低,系刚由单身奴隶被主子配婚而成,全部时间为主子劳动,可被主子任意买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所之一,《满洲源流考》作乌屯河所,并说清代有乌屯河,在齐齐哈尔东,出兴安岭,东入混同江(今松花江)。
即“哈尔哈里克”(1642页)。
先秦两汉时中国南方古族名。亦称雒越、雒民、瓯骆、越骆、路人等。译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一说译自古壮语,有“鸟人”、 “羽人”或“峒人”之意,因图腾崇拜、冠饰或居住特点而得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解》
见“彻彻秃”(1099页)。
后赵汇编的律令。又称“辛亥制”。晋太兴二年(319),上党武乡(治今山西榆社县西北社城)羯人石勒自称赵王,建赵国,史称后赵,为十六国之一。建国后,以乱世律令滋烦,不适应用,遂删简律令,命法曹令史贯志选
?—1632明末蒙古王公。科尔沁部人。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七世孙,翁果岱子。世任科尔沁部部长。后金天命九年(1624),率众归后金,与后金使者会盟于科尔沁。十年十一月,遭察哈尔林丹
?—792唐代嶲州乌蛮勿邓部首领。“大鬼主”苴嵩卒,子苴骠离幼,遂嗣为“大鬼主”。辖地在两林部之北70里,占有今四川大渡河以南至越西、冕宁一带。与两林、丰琶二部合称东蛮三部。隶有邛部六姓、初裹五姓、东
①汉代时游牧于辽西一带鲜卑人的称呼。因驻牧其地,故名,与汉时战时和。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其首领连休曾率众烧塞门,寇百姓。永宁元年(120),其大人乌伦、其至鞬率众降汉,奉贡献,分别被封为率众王
即“独逻”(17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