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旗官学

八旗官学

清代学校的一种。清制“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学校教育也按旗制编组,由国家官办。初建于天命年间(1616—1626),清太祖曾旨令巴布海、专退、萨哈连、武巴泰、雅祥额、阔倍、札海、欢岱8位师傅“善教”八旗子弟。太宗继之。顺治元年(1644),旨令以两旗为一个教学单位,八旗“分为四处,各立官学一所”。雍正五年(1727),扩建各旗官学,增设4处,每旗单立校舍1处,共8处。顺、康年间,每学舍房屋13~14间。雍正朝扩建为20间。八旗学舍分布方位大体同旗制:镶黄旗坐落于圆思寺胡同。正黄旗在西直门大街新街口公用库地。正白旗在东四牌楼南小街新鲜胡同。正红旗在阜城门内巡捕厅胡同。镶白旗在东单牌楼象鼻子坑。镶红旗在宣武门内头发胡同。正蓝旗在崇文门内东单牌楼北街新开路。镶蓝旗在宣武门内干面桥东口内。初定学额是“八旗每佐领下取官学生一名”,三年一选。八旗满、蒙和汉军分别取120名、60名和120名,共取300名。顺治末年,每佐领增至2名,每旗100名,满洲60名,蒙古、汉军各20名。取生年龄在10岁以上,20岁以下,以“聪秀者”为准,经本旗都统验看,交国子监考录。教学目的是培养“文武兼资,以储实用”之才。以“文理优通”的满、汉进士、举人充任教师。分别教授清书、汉书和骑射。学科分配比较固定,初时“十名习汉书,余习满书”,其后多有变化。学员“十日一次赴监考课”,每月“考试文章兼考骑射”。以教授、训导督促教学,重大事件上报教学大臣。凡学员有“行止不端”或“文理不通”者,教学大臣有权予以“革退”。除京城八旗外,东三省及关内各个八旗驻防点都相继设立类似的学校。嘉、道以后,渐至废弛。光绪二十八年(1902),始改为学堂。

猜你喜欢

  • 恩拜

    僜语音译。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僜人长屋内的各小房间。内设火塘,为家族公社时期各小家庭的生活用房。 见“恩冬”(1868页)。

  • 程砚秋

    1904—1958近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满族。北京人。原名艳秋,字玉霜、御霜。幼年从师于荣蝶仙、梅兰芳、王瑶卿。在京剧世艺术上造诣精深,注重音韵和谐,根据个人嗓音特点,创造了独特唱腔,

  • 海兰卫

    见“哈郎卫”(1635页)、“考郎卫”(686页)。

  • 腾越起义

    清末云南腾越(腾冲)各族人民反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腾越同盟会支部成员,响应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号召,在张文光、刀安仁(傣族,原干崖宣慰使)领导下,聚集腾越的革命党人,于卧牛岗歃

  • 宁夏蒙回师范学校

    学校名。地在今宁夏银川市中山北街。1919年由宁夏护军使马福祥创办。初设高、初小学各1所。1921年又置师范班,学制两年。学生主要为回族,有少数蒙、满、汉族。课程有:文、史、数、理、体育、美术、音乐、

  • 和陵

    ①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墓。参见“睿陵”(2446页)。 ②金太宗完颜吴乞买陵墓。天会十三年(1135)正月己巳,吴乞买死,三月乙酉葬于和陵,在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之南的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

  • 駮马

    突厥部落之一。又作弊剌、遏罗支。在突厥之北,地近北海(今贝加尔湖)。“马色皆駮,因以名国”(《新唐书·回鹘下》)。突厥谓“駮马”为曷剌,故亦名曷剌国。随水草驻牧,喜居山地,亦以马耕田,有胜兵三万。“虽

  • 耶律敖卢斡

    ?—1122辽末皇子。契丹族。为天祚帝※耶律延禧长子。母为文妃※萧瑟瑟。史载童年驰马善射。其性宽和,善助人。及长,积有人望。乾统六年(1106)十一月,封晋王。时宫中有制,禁侍从览书,偶遇小底茶剌于寝

  • 沙麻部

    见“沙马宣抚司”(1130页)。

  • 阜新县

    旧县名。在今辽宁省西北部。原为土默特左翼旗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置县,治鄂尔图版山南麓。宣统三年(1911)移治水泉煤窑。1958年改设阜新蒙古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