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元宏

元宏

467—499

北魏皇帝。471—499年在位。又称拓跋宏。鲜卑元氏(拓跋氏)。献文帝※拓跋弘长子,母李夫人为中山安喜人,南郡王李惠之女。自幼由冯太后抚养。献文帝皇兴三年(469),立为皇太子。五年,受父禅即位,改号延兴。尊父为太上皇,国之大事仍奏闻于父。六年(476),父卒,尊冯太后为皇太后临朝听政。太和十年(486),始服衮冕,朝飨万国。十四年(490),太后卒,才完全独立处理政事。史称其聪敏勤学,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常亲草诏册,另有文章百余篇。在位期间,曾镇压诸地民变,数败柔然、吐谷浑,迫使契丹、库莫奚、地豆于、勿吉、龟兹等奉贡。太和四年(480)后,屡与南朝齐交兵,并亲率冀、定、瀛、相、济5州兵20万攻齐,占领沔北5郡。鼎力改革,效法南朝,改定官制、礼仪,更律令,严法制,提倡务农积谷,考核官吏。八年(484),实行百官俸给制。九年,颁均田令,改革租调力役制。十年,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亲政后,为适应在中原的统治,进一步采取汉化措施。十七年(493),决定假南征之名,行迁都洛阳之实,宣布伐齐,亲率30万大军南下。翌年,迁都洛阳。十九年,规定“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提倡着汉服、说汉语,禁止在朝廷说鲜卑话,违者免官。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二十年(496),下诏定姓族,改帝姓拓跋为元氏,太祖以来八大著姓,皆改为汉姓,根据各宗族的官位,分别列入姓或族,并为汉人定姓族,以门等高低品人举才。自娶汉族大姓女为妃,以示提倡。诏改长尺大斗,颁行天下。铸太和五铢钱,通用于京城及诸州,规定百官俸禄,皆准绢给钱。改革中,屡遭守旧势力反对,遣兵平息穆泰等谋乱,处死皇太子元恂。其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于鲜卑族的发展、社会矛盾的缓和及增强各族联系。太和二十三年(499),率兵南征,染疾,北返,途中卒于谷塘原行宫(今河南邓县东南)。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猜你喜欢

  • 尉迟运

    539—579北周大臣。即尉运。代郡人。鲜卑尉迟氏(后改尉氏)。大司空、吴国公※尉迟纲之子。西魏大统十六年(550),以父勋封安喜县侯。北周孝闵帝元年(557),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寻以奉迎周明帝

  • 宇文㢸

    546—607北周、隋朝大臣。字公辅。河南洛阳人。其先为匈奴苗裔,后称鲜卑宇文氏。魏钜鹿太守宇文直力勤孙,北周岩州刺史宇文珍之子。博学多通。初为周礼部上士,奉使邓至及黑水、龙涸诸羌,招降30余部。及还

  • 恰克图东路卡伦道

    清代外蒙古卡伦道。共28卡伦。由恰克图城开始,65里至薄拉,95里至奇兰,100里至奇克泰,95里至库得里,350里至乌雅勒嘎,400里至明几,50里至库野,50里至阿乃乌,90里至哈苏鲁克,80里至

  • 和林格尔厅志略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清和林格尔厅巡检陈宝晋纂辑。同治十年(1871)二月成书。现存民国年间油印本,约3千余字,分山川、方舆、疆域、古迹、边堡、道路、桥梁、公署、监狱、祠祀、仓库、兵制、马政、田赋、

  • 天启

    ①北魏徐州刺史(宋王、东魏王)鲜卑元法僧年号。525年,凡1年。一作大启。 ②唐代南诏昭成王晟丰祐(又作劝丰祐、丰祐)年号。约848—859年,凡12年。与明朝熹宗朱由校年号相同。

  • 鸢鞮

    春秋时白狄鼓氏酋长。亦作苑支。鼓氏为春秋时的“子国”,故亦称“鼓子”。周景王十八年(前527),晋正卿荀吴(中行穆子)率兵进击白狄鲜虞氏,并分兵包围鼓氏(在今河北晋县境)。鼓氏因外无鲜虞氏支援,内断粮

  • 满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政权的朝代名。明万历十一年(1583),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经过30余年的艰苦斗争,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境)建国,改元天命

  • 蓝靛瑶

    旧时对部分瑶族的他称。分布在云南南部和广西西部等部分地区。不同地区各有其自称。因过去经济作物多种蓝靛,并以蓝靛染衣服,故称。

  • 承风戍

    古地名。以该地有承风岭而得名。岭在廓州广威县西南,东北去鄯州313里,故吐谷浑界。戍设在承风岭附近吐谷浑与唐交界处,地在今青海贵德北千户庄一带。戍扼隋、唐通西方之要道,也是吐谷浑等民族与隋、唐互市之地

  • 龙云生

    即“龙骥”(4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