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乐都

乐都

县名。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下游,东北接甘肃省永登、天祝二县,东南邻土族自治县,南界化隆回族自治县。周秦时为西戎羌人居地,自汉代屯兵田设郡县始,“地随内属”。魏晋时,鲜卑人迁入。南北朝隶吐谷浑。隋置湟水县,属西平郡。唐设鄯州都督府,肃宗上元二年(761)陷于吐蕃,号邈川。吐蕃势力在青海东部渐长。宋朝初年唃厮啰在宗哥城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后移貌川,又移青唐(西宁),今青海东部藏族多为其后裔。明洪武(1368—1398)年间,设碾伯卫,后改碾伯右千户所。清雍正三年(1725),改为碾伯县。民国十八年(1929)改为乐都县。其地藏族多吐蕃人、羌人、鲜卑人、土著人和汉族融合而成。各自为族,不相统摄,南山藏族部落以住地为族名,北山藏族则以姓氏为族名。北山藏族有上扎尔的、拉杂、麻家、小巴的、旧仓家、新仓家、大巴的、普尔杂、哈尔加、格写尔等族。南山藏族有普化、土巴、千户、古迭、冶尔吉、如来、洛巴、红山、小西纳、祁康哥、静宁、郭尔庄、新庄、上帐房庄、上营庄、狼营庄、都古营、洛巴沟、上下阴阳坡庄、大麦沟庄、谷代庄等族。民国时,将原乐都县峡外、上下川口、古鄯驿、三川等地划分为民和县。

猜你喜欢

  • 高斌

    1682—1755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初隶内务府。字右文。姓高佳氏。雍正元年(1723),由内务府主事迁员外郎,改郎中,管苏州织造。六年(1728),授广东布政使,调浙江、江苏、河南。九年(173

  • 白苗

    苗族的一支。名称始见于清代。操苗语川黔滇方言。因穿白衣裙而得名。主要分布在贵州中部、西部及云南等地。在龙里者亦名※东苗,在黎平者亦称白衣苗。详见“苗族”(1335页)。

  • 兀鲁塔山

    元代岭北山名。又译兀鲁黑塔黑山。位于今蒙古国科布多河南、科布多城西北。蒙古国建立前,乃蛮部不欲鲁罕与兄太阳罕分地而治,建牙帐于此。1206年,为成吉思汗所败,被执杀,部众并入蒙古国。

  • 达离底部

    见“斜离底”(733页)。

  • 其美汪布

    ?—1898清代西藏贵族。藏族。九世班禅※却吉尼玛外祖父。因九世班禅幼时丧父,抚育有恩,于光绪十七年(1891),由扎什伦布寺札萨克喇嘛汪曲楚称奏请,照历辈班禅额尔德尼之父蒙赏爵衔之例,赏封辅国公。次

  • 也里牙思火者

    ?—1365东察合台汗国第二代汗。《明史》称别失八里王。又译亦里牙思火者。蒙古族。※秃黑鲁帖木儿汗之子。1363年继位。为恢复对河中地区(今阿姆、锡尔两河之间地)的统治,于1365年5月22日在塔什干

  • 完颜素兰

    ?—1230金大臣。一名翼,字伯扬。女真族。完颜氏。至宁元年(1213)策论进士。累迁应奉翰林文字,权监察御史。翌年,金宣宗迁都南京(今开封),继召留守中都(今北京)的太子守忠亦赴南京,他力谏留太子共

  • 他漏河

    古水名。一作它漏河。见于《新唐书》。即《魏书·勿吉传》之太鲁河。所指与太鲁河略有差别,太鲁河仅指今洮儿河,他漏河尚包括洮儿河注入嫩江后之嫩江下游流段(一说仅指洮儿河,或说还包括今松花江东流段)。达末娄

  • 渴塞

    即“柯散”(1590页)。

  • 觉莫

    拉祜语音译。旧时云南省东河区拉祜族原部落头人的称谓。最初由各村社头人公选,主要处理村社与村社之间的公共事务和排解纠纷。除年节各村社送其些礼物表示尊敬外,主要自耕自食。后随着傣族封建土司统治势力深入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