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中俄瑷珲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

沙俄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即《中俄瑷珲和约》,习称《瑷珲条约》。清咸丰八年(1858),黑龙江将军奕山与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今黑龙江省爱辉)签订。康熙二十八年(1689)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只暂时制止了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进一步侵略,但其侵占中国领土的野心未变。道光二十七年(1847),沙俄任命扩张主义分子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总督,在沙皇政府授意下,积极准备侵吞中国领土,从1854年夏至1857年夏,连续四次武装入侵黑龙江流域,整个黑龙江以北地区已经被其占领。咸丰七年十二月末,英、法侵略军攻占广州,接着进攻天津,威胁北京,沙俄乘机诱迫清政府签订已被其占领的割地条约。奕山在沙俄武力威胁和恫吓下,只对俄方提出的方案作了小的修改,于五月八日在条约上签字。共3条。主要内容: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中国领土割予俄国;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今结雅河)以南中国满族人等聚居的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有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规定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为中俄共管。沙俄通过此条约,从中国割去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为吞并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规定了过渡步骤。

猜你喜欢

  • 西域国

    见“花剌子模”(999页)。

  • 盛京边墙

    见“柳条边”(1576页)。

  • 昊王坟

    见“西夏陵园”(705页)。

  • 渤海靺鞨

    即“渤海”(2278页)。

  • 抚瑶土官

    畲族地区设置官员名,又称“��官”。明朝于闽、粤交界的畲族地区设置土官,用以管理畲民,征收赋税。因史书上对畲、瑶民族的记载,往往混淆,或称畲族为瑶族,对畲区官吏称为“抚瑶土

  • 大天兴国

    五代时继南诏、大长和国之后建立的政权和国号。亦作“天兴国”,又说为“兴源国”或“兴元国”。后唐天成三年(大长和国天应二年,928),剑川节度使杨干贞(白蛮)杀大长和国末代主郑隆亶,立清平官赵善政(白蛮

  • 大盛魁

    清代至民国年间蒙古地区著名旅蒙商号之一。与※元盛德、※天义德合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三大号”。创始人山西太谷县人王相卿、祁县人张杰、史大学等,康熙(1662—1722年在位)中,曾在费扬古军中任伙夫

  • 都招讨使

    见“招讨使”(1375页)。

  • 蒲类海

    西域古湖名。见《后汉书·班超传》。《汉书·西域传》作蒲类泽。《旧唐书·地理志》:胡人称婆悉海。清《西域图志》作巴尔库勒淖尔。即今新疆东北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湖。西汉本始三年(前71年),汉蒲类将

  • 康熙帝

    即“玄烨”(6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