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浙江宁波市镇海区东北角甬江口北侧。因该地潮汐出入,本名候涛山,后因海上来华贸易各国船只停泊于此,改今名。南临港口,屹然耸峙,为海防要地、浙东门户。明代前在此设烽堠。嘉靖三十九年(1560)于山顶筑
《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川虖池。”即滹沱河。唯下游屡有变迁,其南北摆动幅度北不过今大清河,南不过今滏阳河。时而南流,时而北流,时而分成数股南北同时分流。今下游河道乃晚清以后逐渐形成。
南北朝时宋武帝刘裕册封略阳清水氐豪帅杨氏的称号。始于仇池公杨盛。至北魏景明年间,宋、齐、北魏皆以此号封杨氏统治者。
党项羌迁居夏州一带的部落名称。党项羌原居今青海东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唐初吐蕃兴起,大部分党项羌人被迫迁今甘肃、宁夏、陕北一带。迁夏州(今陕西靖边境)一带的党项羌部落,号平夏部。
或作册免。策即策书,汉代三公违法或得咎于皇帝,皇帝常以策书罢免之,故名。如宣帝免御史大夫萧望之,即使光禄勋杨恽策诏。东汉前期,遇有灾变,唯策免太尉。安帝永初元年(107),太尉徐防以灾异等原因策免。三
见“入内内侍省”。
即“合生”。
官名。唐龙朔二年(662)改左监门府为左监门卫而置,一人,正三品。贞元二年(786)置上将军前为左监门卫长官。掌宫城诸门禁卫及门籍,行幸则率属下于衙门监守。北宋置为环卫官,无定员,无职掌,多以宗室为之
见“颐和园”。
历法名词,即二十四节气。依次名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诸名散见于《夏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