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漕运

漕运

本意指水路运输。水运曰漕,陆运曰转。其后专指历代政府将所征粮食及其他物资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主要是水运,间或有部分陆运。由水路或陆路转运粮饷称为“转漕”。秦始皇为攻匈奴和南越,曾从水路运粮,是为漕运之始。楚汉相争,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前线以供军食。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漕运关东谷物以供京师,漕粮经黄河、渭水运至长安或洛阳。武帝时,为缩短漕运路程,令开漕渠。唐代漕运江淮田赋,主要靠隋代所凿运河。宋代东南和西北地区的粮食分由汴、黄、惠民、广济四河输入汴京(今河南开封),其中汴河运粮最多。元建都于大都(今北京),漕粮主要靠海运。明永乐十三年(1415)罢海运后,东南漕粮主要经大运河运往通州(今属北京)、北京,兼有陆运。分支运、兑运、长运三种方式。清初沿明制。顺治九年(1652)改军民交兑为官收官兑,各有漕省分之州县,将漕粮运输水次(小港口)交船帮河运,遂为定制。道光初,因运河淤垫,船行困难,江苏巡抚陶澍、布政使贺长龄等于道光六年(1826)试办海运成功。而次年以运河水量增加,朝命仍行河运。二十六年,改用河海并运的折衷办法。二十八年,苏州、松江、太仓等二府一州漕粮改雇商船,在上海交兑,海运天津。太平军占领镇江后,运河切断。咸丰五年(1855),河决铜瓦厢,运道益梗,海运日益增多。同治末年招商局成立后,用海轮运粮。此后,商运日盛,北方已不缺粮。光绪二十六年(1900),命“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然仍年运一百万石,至清亡始止。宋以前之漕运,一般由民运。元始由军运。明、清以军运为主,间由民运。漕运对巩固和加强统治实力有重要作用。且因漕运兼搭商货,故对调剂各地粮、盐供应和进行物资交流也有一定作用。参见“支运”、“兑运”、“长运”。

猜你喜欢

  • 李希霍芬

    1833—1905德国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随普鲁士艾林波使节团首次访华到上海、广州等地。历任波恩、莱比锡、柏林等大学教授,柏林大学校长,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曾旅行考察亚、非和北美诸地。1868

  • 邦州

    或误作邗州。唐置羁縻州,为唐时“夷子”四部之一。治今贵州都匀市西栗木乡。天宝元年(742)属黔中郡,隶黔中道。乾元、大历间先后属黔州都督府及黔州经略招讨使。大顺元年(890)属武泰军节度使。后晋天福八

  • 段龛

    ?—357晋东部鲜卑人。段辽侄。乘后赵国乱叛赵,拥众屯广固(今山东青州),自号齐王,以青州附晋。永和七年(351),被任为镇北将军,封齐公。十一年,前燕慕容儁遣太原王恪攻之,广固被围。因请援于晋,晋使

  • 出入相补

    补古代算学术语。亦称以盈补虚,损广补狭、割补术。中国古代解决面积、体积问题的传统方法。基于两个前提:一图形从一处移置他处,其面积(或体积)不变;若将图形分割成若干块,各部分面积之和等于原图形面积,图形

  • 田凭

    太平天国后期在苏浙某些地区颁发的土地证。发给凭证,承认其土地所有权。田凭上记发给时间、地点、发凭主管人、领户姓名、田亩数,并载明每年定制完纳银米,不得违误。田凭

  • 令德堂

    学校名。亦名令德书院。清光绪八年(1882)山西巡抚张之洞仿浙江诂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堂成规在太原创办。二十四年八月,山西巡抚胡聘之将令德书院改为山西省会学堂。二十八年,又改为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

  • 右外兵尚书郎

    见“右外兵郎”。

  • 四臣

    即“四友①”。

  • 南唐

    古国名。五代时十国之一。升元元年(937)徐知诰(李昪)代吴称帝,国号唐,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史称南唐。在位时刷新政治,定民田税,开垦荒田,地大力强,人才众多,且据长江之险,俨然成为南方大国。其疆域

  • 张景岳

    1563—1640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又别号通一子。性端静,少时从京师名医金梦石习医,尽得其传。壮岁从军,曾抵河北、山东,还出榆关,履碣石,经凤城,渡鸭绿。后因功名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