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洛(雒)阳

洛(雒)阳

城名、县名。“洛”本作“雒”,三国魏改。故城有二: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白马寺东二里洛河北岸。原为周成王时周公营建雒邑的成周城,周敬王避王子朝之乱,迁都于此,加以扩建,为春秋后期最繁荣的都市之一。战国时改称雒阳。因位于雒水之北得名。地处天下之中,漕运方便,而且左据成皋,右阻渑池,前有伊阙,背靠大河,利于防守。东周以后,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均建都于此;新莽以此为陪都。绿林起义军所拥立的更始帝,亦曾建都于此。秦置县,为三川郡治,汉以后至北周先后为河南郡、司州、洛州治。战国至西汉,是全国性大都市之一。东汉、魏、晋、北魏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最繁荣的都市之一。汉魏故城,据《元康地道记》:“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故又称为“九六城”。北魏时,有三市:西面西阳门外有著名的洛阳大市,附近是商人和手工工人居住区。南面宣阳门外有四通市和外商聚居区。交易农产品和牲畜的小市,则在东面青阳门外。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明帝所建的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寺。北魏全盛时,全城有佛寺五百所;又于龙门凿石窟佛像,是我国伟大的艺术珍品。北魏末年,城被毁于战火。隋以后废。一在汉魏故城西十八里,即在今洛阳市。隋大业初建,以为东都;武周续修,改称神都。隋、唐洛阳故城,据《新唐书·地理志》:“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以象河汉。东西五千六百一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周围约七十里。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都市。隋有东、南、北三市,唐又增设西市,都是国际性市场。隋(炀帝)、武周、五代唐均都于此;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宣宗以后)均以此为陪都。隋以后先后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治。今洛阳旧城系金哀宗时改筑,周长八里三百四十五步,仅当隋唐故城洛北、瀍西的一小部分。近年来对汉魏、隋唐故城遗址都作过考古勘查,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诸史然疑

    书名。清杭世骏撰。一卷。是书为读《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魏书》、《北史》、《陈书》等书的笔记,纠正有关史文之疏漏,各书条数多寡不等。

  • 掌印监察御史

    官名。清代都察院属官。初,十五道中仅河南、江南、浙江、山东、山西、陕西六道授给印信,其掌印者称掌道,一般监察御史称协道;湖广、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八道为不给印的空衔坐道,由六道掌道

  • 罗绍威

    877—910唐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字端己。父弘信,为魏博节度使。乾宁五年(898),弘信卒,继任。光化二年(899),刘仁恭围攻魏州,朱温遣将来救,自是附朱温,倾心结托。天祐初,又赖朱温之

  • 朱震亨

    1281—1358元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字彦修,号丹溪,世称丹溪翁。从许谦受朱学。谓理学不惟“修己”,当经世致用,反对空论心性。主张儒者精于一艺,方有益于世。不事科举,致力医道,谓其为“吾儒格致知

  • 中国新报

    杂志名。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七日(1907.1.20)在日本东京创刊。月刊。杨度主编,熊范舆、薛大可、李傥、方表、谷钟秀等编撰。以“谋开国会”,“改造责任政府”为主旨。反对外来侵略,提倡“金铁主义”;

  • 扬烈将军

    官名。三国魏时拜占据辽东的公孙渊为之,兼辽东太守。五品。晋代、十六国前凉沿置。南朝宋五品。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五品上,二十三年仍五品上。

  • 司马懿

    179—251三国时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字仲达。高祖钧,汉征西将军。父防,京兆尹。少聪达,东汉建安十三年(208)丞相曹操闻而辟之,以疾辞。逼之,乃就职。后转丞相主簿,多谋略,善权变。二十年,

  • 澄碧楼史界拾遗录

    书名。清末时敏氏撰。成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中下三卷,下卷未刊。已刊者为札记形式,采录笔记和传闻资料,间加评论,主要叙有关明亡及清兴文字狱、实行民族压迫等史实。如“郑延平与满清往复书牍”记郑成

  • 中国史叙论

    篇名。近人梁启超撰。光绪二十七年(1901)梁氏发愿创著中国通史,因先写定此叙论。凡《史之界说》、《中国史之范围》、《中国史之命名》、《地势》、《人种》、《纪年》、《有史以前之时代》、《时代之区分》八

  • 中外算学报

    杂志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初在上海创刊。月刊。杜亚泉主编。以介绍数学为主要内容,设文编、演说、译编、来稿、课艺、问答等栏目。译编栏刊出微分子、解析几何学、平面立体几何学、三角、物理计算法、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