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水
①上游即今河南北汝河;自郾城县以下,故道南流至西平县东会水(今洪河),又南经上蔡县西至遂平县东会水(今沙河);此下即今南汝河及新蔡县以下的洪河。元至正间于郾城县堨断南流,上流遂改道东出水(今沙河)入颍河,称北汝,下游改以水为源,名南汝。 明嘉靖末水又改道东出注澺水称为洪河,南汝遂改以水为源,如今势。②即今江西东部抚河,一称旴江。
①上游即今河南北汝河;自郾城县以下,故道南流至西平县东会水(今洪河),又南经上蔡县西至遂平县东会水(今沙河);此下即今南汝河及新蔡县以下的洪河。元至正间于郾城县堨断南流,上流遂改道东出水(今沙河)入颍河,称北汝,下游改以水为源,名南汝。 明嘉靖末水又改道东出注澺水称为洪河,南汝遂改以水为源,如今势。②即今江西东部抚河,一称旴江。
见“三事忠告”。
明中叶后称今台湾土著为“东番”,推衍为指台湾全岛,意即福建东域番族聚居之地。明陈第《东番记》、张燮《东西洋考》有《东番考》,即记台湾土著实况。《明史·鸡笼传》:“鸡笼山在彭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
见“免役法”。
书名。原名《国朝宋学渊源记》。清江藩撰。三卷。分南学、北学各一卷,附记一卷。记述清初迄嘉庆间研治宋学之学者的学术思想、渊源关系,列为传记。主要记述“或处下位,或伏田间”的学者,对史籍有传或“从祀孔庙”
北魏正光五年(524)改高平镇置。治高平县(西魏末改平高县,今固原县)。隋大业初改为平凉郡,唐武德初复为原州。辖境相当今宁夏同心、泾源、隆德、固原及甘肃平凉、静宁、崇信等市、县地。广德元年(763)地
官署名。明代置,为京师五城兵马司之一,负责中城治安事务,掌巡捕盗贼、疏理街道、宣示条教及囚犯火禁等。设指挥、副指挥为长贰。清沿置,兼掌平粜、赈恤等事务。
十六国时人。能文善画。仕前凉,历敦煌太守,沙州、凉州刺史。建兴二十三年(335),奉凉州牧张骏命率众攻龟兹、鄯善,西域皆降,焉耆前部、于阗王并贡方物。又于敦煌修渠,水门长四十步,阔三丈,高三丈,号“北
北魏太和中置,以防御柔然。在今河北赤城县独石口之东。与沃野、怀朔等六镇同为北魏军事重镇。一说不数沃野,而以御夷为六镇之一,不确。
飞一作蜚。河北平原与北方边郡间交通要道飞狐道的咽喉。即今河北蔚县东南恒山峡谷口之北口。《史记·郦食其传》:郦食其说汉王曰:“距蜚狐之口”;《史记·匈奴传》:匈奴入上郡、云中,“赵屯飞狐口”,并即此。
西汉置。治今安徽和县西。文帝八年(前172)封淮南王子安为侯国。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国除为县。属九江郡。东汉明帝时沦为麻湖(《晋书·地理志》),移治今全椒县东。徙淮阳王延为阜陵王。三国时废。西晋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