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关
在今陕西凤翔县东。《资治通鉴》:唐至德二载(757),肃宗自灵武至凤翔,安守忠攻武功,“游兵至大和关,去凤翔五十里”,即此。
在今陕西凤翔县东。《资治通鉴》:唐至德二载(757),肃宗自灵武至凤翔,安守忠攻武功,“游兵至大和关,去凤翔五十里”,即此。
官署名。管理佛教事务之机构。元代始设于各州,掌理僧尼词讼。凡遇僧尼与百姓发生词讼,则与地方官府共同处理。长官为僧正。武宗至大四年(1311)二月,仁宗登极,下令罢各级僧司衙门,遂废。明洪武十五年(13
隋开皇十八年(598)置。以州北忻口为名。治秀容县(今忻州市)。唐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忻州、定襄等市、县地。明初废秀容县入州。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辖境扩大至今静乐县。1912年废,改本州为忻
宋代节度使、观察使州幕职官统称。共分三阶:三京府、留守、节度、观察判官为一阶,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防御、团练判官为一阶,京府、留守、节度、观察推官、军事判官为一阶。皆由朝廷选士人充任。崇宁二年(11
见“信牌”。
官名。即户部尚书,唐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户部尚书。
?—945五代时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历事闽景宗、天德帝,为兵部尚书,迁仆射、录军国事。善聚敛,累增田亩山泽之税,至于鱼盐蔬果,无不倍征,国人号为“杨剥皮”。后被南唐军俘杀。
明代用以监视、护卫公侯伯的军队。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赐公侯伯年老者还乡,命兵部置公侯伯屯戍百户,各设百户一人,给屯戍之印,赐以铁册。
绘有驺虞图像之旗帜。晋制有白虎幡、驺虞幡,以白虎威猛,主杀,故用于督战;驺虞乃仁兽之名,每于危急时,用以传旨解兵罢战。《晋书·楚王玮传》:“帝用张华计,遣殿中将军王宫赍驺虞幡麾众曰:‘楚王矫诏’。众皆
1653—1713清安徽桐城人,字田有,一字褐夫,号南山,自号忧庵,乡人亦称潜虚先生。康熙进士,授编修。康熙五十年(1711),因著《南山集》用明永历年号,并收有方孝标《滇黔纪闻》所述南明史事。获罪,
即“脑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