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长官

长官

①官名统称。金朝皇统五年(1145),以京府尹牧、留守、知州、县令、详稳、群牧为长官,以别于佐贰官、幕职官、军职官、厘务官、监当官、吏等。②官名。见“长官司长官”。


1、指大官吏。《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上书:“陈胜、吴广举陈,武臣、张耳举赵,项梁举吴,田儋举齐,景驹举郢,周市举魏,韩广举燕,穷山通谷豪士并起,不可胜载也。然皆非公侯之后,非长官之吏也。”

2、指本官的上级。《唐书·萧至忠传》:“至忠为御史,而李承嘉为大夫,尝让诸御史曰:‘弹事有不咨大夫,可乎?’至忠曰:‘故事,台无长官,御史,天子之耳目也,其所奏,当专达。’”

3、指地方官府或部门的首长。《金史·百官志》:“遂定京府尹牧、留守、知州、县令、详稳、群牧为长官,以别于佐贰官。”

4、官名。元明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所设官员的名号。元朝大德元年平九寨,始立长官司,以土官为长官。明朝沿置,长官司设长官一人,正六品;副长官一人,从七品。蛮夷长官司也设长官(正六品)、副长官(从七品)。见《明史·职官五·长官司》。清代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长官司,置长官若干人。四川长官司有长官三十七人,正六品,副长官一人,正七品;广西长官司有长官二人、副长官二人;云南长官司有长官三人,副长官二人;贵州长官司有长官六十五人、副长官十九人。见《清史稿·职官四·士司各官》。

5、办事大臣。清代在边远处置办事大臣,民国改办事大臣为长官,如西藏办事长官、东三省办事长官。

猜你喜欢

  • 一字王

    指用一个字做封号的王。辽有一字王,如赵王、魏王等;若为郡王,如混同郡王、兰陵郡王,则为二字王;一字王最尊贵,二字王次之。金元沿其制,亲王封一字王。元代封爵分八等,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见《金史·睿宗

  • 旄人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教散乐和夷乐舞蹈。《周礼·春官》: “旄人,下士四人舞者众寡无数,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属焉。凡祭祀、宾客,

  • 同佥徽政院事

    官名。元置,为徽政院的佐官。见“徽政院”。

  • 太宰令丞

    官名。汉代太常的属官有太宰令及丞。令,东汉时秩六百石。掌管宰工鼎俎馔食之物,祭祀时陈馔具。据《汉官》所载,有“员吏四十二人,宰二百四十二人,屠者七十三人,卫士一十五人”。

  • 中宫仆丞

    宦官名。北齐置,长秋寺中宫仆署次官。

  • 广成局

    官署名。元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置,属艺文监,秩七品。掌传刻经籍及印造之事。设大使一人,从七品;副使一人,直长二人,司吏一人。

  • 工部中士

    官名。 西魏, 北周冬官府工部中大夫属官,正一命。

  • 破贼校尉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孙权置。领兵,随从征伐《三国志·凌统传》: :(凌操)守永平长,平治山越,奸猾敛手,迁破贼校尉。”官名,东汉建安年间孙权置,掌领兵征伐。《三国志·吴书·凌统传》:

  • 几杖

    几指案几,杖为手杖。老人居则凭几,行则凭杖,古时用以表示敬老。汉朝皇帝常以几杖赐予年老重臣以示尊荣。《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省中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两晋南北朝沿袭此制。

  • 厢兵

    宋朝地方军。北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命殿前、侍卫司及诸州长吏检阅士卒,选骁勇者升为禁兵,其余留诸州充厢兵。厢兵不行训练,不事战斗,唯供役使。多来自招募,部分来自流放罪犯,其俸薄而役重。设都和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