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銮仪使

銮仪使

官名。清朝銮仪卫主官。顺治四年(1647)改指挥使设。十一年 (1654) 定满、汉各二人。康熙三十一年 (1692),省汉一人。均为正二品。掌銮仪卫之日常工作。宣统元年 (1909),因避帝讳,改称“銮舆使”。


官名。清置,为銮仪卫主管,掌供奉乘舆秩序卤簿仪仗等事。参看“銮仪卫”条。

猜你喜欢

  • 天文郎

    官名。王莽置,掌栻。栻:古代占卜用的器具。《汉书·王莽传》:“天文郎桉栻于前,日时加某,莽旋席随斗柄而坐,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师古注说:“栻,所以占时日。天文郎,今之用栻者也。”

  • 税务处帮提调

    官名。清末始置,北洋政府沿设,为税务处提调的副职。见“税务处”。

  • 华文阁学士、直学士

    官名。见“华文阁”。

  • 国防部民事局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直属参谋总长,掌管与地方有关连的一切事项的处理。设局长一人,中将级;副局长一人,少将级。局内分设三处,处下设科。处长、副处长均为少将或上校级,科长为上校级。

  • 十三都尉

    金末高级军事官员合称。哀宗正大二年(1225),选诸路精兵直隶枢密院,先设总领六员,后改为都尉,至天兴 (1232—1234) 初年设十三都尉(一说十五都尉),秩四品,以曾掌元帅者充任,与元帅府、行枢

  • 王府中录事参军

    官名。梁皇弟皇子府始设,见“王府录事参军”。

  • 口义

    科举考试方法之一。此法始用于唐,是一种简单的口试。《新唐书·选举志上》说,明经科试士,“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唐代有的官员反对此种考试方法, 认为口试虽然灵活,但复试无凭,因此有时只试墨义不

  • 上林苑监左监副

    官名。明朝上林苑监置。始设于永乐五年 (1407),左右各一人,正六品,与右监副佐监正掌苑囿、园地、牧畜、种植之事,为宫廷提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后与监正不常置,乃以监丞署职。

  • 兵马司副指挥

    官名。明清京师五城兵马司之副长官。佐指挥掌司事。明朝于南、北两京之五城兵马司各设一人,秩正七品,隶于指挥。清朝沿设,品秩与明同,并分掌一坊之事。乾隆三十一年 (1766) 东、西、南、北四城移驻城外,

  • 虞曹侍郎

    官名。参见“虞曹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