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采诗官

采诗官

官名,周置,掌采集民间诗歌,以供国王参阅而知风俗、得失等。《汉书·艺文志》:“诗言志,歌詠言……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猜你喜欢

  • 嫔御

    嫔与御的合称。嫔御都是宫中女官。《左传·哀公元年》:“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疏:“妃,媲也,是匹对于夫妇,官之最贵者也。嫱在妃下,次于妃也。周礼有九嫔、女御。”御,也称女御,又称御

  • 供奉

    官名。① 唐朝侍奉皇帝左右之人。中书、门下主要官员称供奉官,朝谒时别为一班,最接近皇帝,其余百官依品秩为班。武则天时,御史、拾遗、补阙加置内供奉员。玄宗时又有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前身。见“供奉官”。②

  • 行尚书省

    官署名。金朝尚书省大臣出镇地方时,临时设置,掌一方军政。元朝建国前于燕京设置。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改行中书省置,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有固定治所、辖境。寻复旧。武宗至大二年(1309)又改,寻又

  • 山南江北道提刑按察司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置,置司于中兴路(治今湖北江陵),监治中兴、峡州、蕲州、黄州、襄阳等本道诸路,并兼劝农事,隶御史台。又称荆南按察司。设使、副使等官员。至元二十八年改名山南江北道肃政

  • 常从郎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增设谒者台后置,五十员,正九品,寻改为登仕郎,量事大小,受命出使。

  • 判兵部事

    官名。北宋初,兵部尚书犹实任其职,后仅表示官阶,另设判兵部事,以朝官或两制充任,主管兵部之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兵部复以尚书为长官,遂罢。

  • 牙牌

    官员所执牌记。因多系象牙兽骨制成,故名。其上书写官员官衔、履历。始见于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早朝感事》:“玉勒争门随仗入,牙牌当殿报班齐。”明朝正式定制,分为五种: 公、侯、伯曰“勋”,驸马都尉曰

  • 晋阳令

    官名。唐制为赤县令之一。参见“赤县令(1)”。

  • 上执圭

    爵名,也写作上执珪或执珪。春秋战国时楚国置,为爵的最高一级。《战国策·齐策二》:“陈珍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复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圭。’”又《

  • 贺正旦国信使

    官名。宋、辽及宋、金之间,互相祝贺正旦的使臣。简称正旦使或贺正旦使。官名。宋辽金均设,为宋辽之间与宋金之间向对方皇太后、皇帝或皇后祝贺正旦的特遣使。简称正旦使或贺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