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政区名。宋太祖为革除唐末以至五代藩镇自擅财赋不上交中央的积弊,设诸道转运使,以掌握地方财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尽罢天下节镇所领支郡,使原有统辖数州的节度使只统一州,于是军监与府州同列,其行政得直接于中央。而地方财政则委诸转运司,转运使或辖水路或司陆路,路之名始于此。路作为监理财政的临时区划,初无定制,如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有二十一路,七年(公元982年)有十九路,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有十八路,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减为十六路。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废除路名,地方行政复行二级制,然因全国府州军监多至三百余,遂利用转运使为中央与府州间的桥梁,令转运使于理财外兼理民刑监察等事。于是转运使逐渐演变为监临州县的长官,路于是也变成了行政区划,如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以后的道制。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始定全国为十五路,真宗时增为十八路,神宗时又增为二十三路。南宋时淮河以北土地为金所占,偏安江南,分全境为十六路。金承宋制,五京及十四总管府均有路的建制,共十九路。元于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之下设路,路领州、县或领府。文宗至顺中,全国共分一百八十五路,大都、上都两路设都总管府,其余各路设总管府。明代废。

猜你喜欢

  • 税务学堂

    专科学校名。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四月置,属税务处。以造就各关办事人才为目标。设总办、提调、总教习各一人,教习八人,斋务委员、庶务委员、医官、文案官、会计官各一人,司事、司书各二人。总办由税务处

  • 亭候吏卒

    在候望敌情之所的亭候,掌候望捕盗的小吏和士卒的合称。《后汉书·光武帝纪》:“诏罢诸边郡亭候吏卒。”参看“亭候”条。

  • 司门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地官府司门司长官,掌边境关门,京都城门及皇宫宫门的启闭,并发放过所 (通行凭证) 。下设小司门上士以佐其职,领掌节中士、宫门中士、城门中士、司关中士等官属

  • 大典星

    官名。见《汉书·律历志》,为太史令所属待诏的职任之一。

  • 三司设案

    宋代三司内部机构,为盐铁七案之一。掌旬设、节料、斋钱、餐钱、羊豕、米面 薪炭、陶器等物。

  • 配京都诸司诸使杂匠

    杂任职名。唐少府所属杂匠一百二十五人,分配在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诸司充任造作工役。

  • 南京宗人府

    官署名。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定都北京,移宗人府官属于此,其在南京者仍存,加“南京”字,称南京宗人府,但实无所掌,设官备员而已。参见“宗人府”。官署名。明制,南京亦置宗人府,设官唯有经历司经历一人

  • 八番罗甸宣慰司

    见“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 毳工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 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皮下大夫属官,正二命。下设毳工下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罢。

  • 宣徽院使

    官名。即宣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