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内都指挥使
见“衙内指挥使”。
见“衙内指挥使”。
官名,三国魏置,为太尉府官属,掌参谋军事。《三国志·魏书·裴潛传》:“明帝即位,入为尚书。出为河南尹,转太尉军师。”
官署所在地名。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1384)建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审刑司、五军断事官等司法部门官署于太平门外,名其所曰贯城。
官名。东汉章帝建初元年 (后76)罢西域都护,军司马班超留于阗,绥集诸国。八年,以超为西域长史,亦称将兵长史,掌管西域事务。和帝永元三年 (后91)复置西域都护,遂为都护属官。永初元年 (107) 悉
官名。西周置。掌率王族所组成的军队。《盠方彝铭》:“王册命令尹易盠赤市,幽亢、攸勒,曰:用司六师、王行、参有司: 司土、司马、司空”。武官名。西周设置,《蠡方彝》有“用六 自王行”之语(见《考古学报》
官名。即太子左、右卫率府亲府次官。详见“亲府右郎将②”、“亲府左郎将②”。
地方监察官署名。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置司于济南路,设使、副使等官。监治河间、济南、大名、东平、益都等路,兼劝农事。隶御史台。二十八年,改为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
选官制度。清朝官员欲得实缺,需经保举,并于吏部登记,称“存记”,以按班选补。
见“大都柴炭局”。
官名。北齐置。原称第三领民庶长,唐朝人修史时避讳改。视从六品。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刑部置,掌断罚追毁宣敕。